古代帝王的庙号是如何确定的?

2024-05-18 13:17

1. 古代帝王的庙号是如何确定的?

死后追尊的!!

庙号是中国古代帝王死后在太庙里立宣奉祀时追尊的名号。

一般认为,庙号起源于商朝,如太甲为太宗、太戊为中宗、武丁为高宗(成汤有可能是太祖)。庙号最初非常严格,按照“祖有功而宗有德”的标准,开国君主一般是祖、继嗣君主有治国才能者为宗。周朝确立谥号制度,对君主和大臣的一生作为给予盖棺定论的评价。庙号制度被废止。秦朝连谥号制度也废止了。

汉朝以后承袭了庙号这一制度。汉朝对于追加庙号一事极为慎重,不少皇帝因此都没有庙号。刘邦是开国君主,庙号为太祖(但自司马迁时就称其为高祖,后世多习用之),谥号为高皇帝(谥法无“高”,以为功最高而为汉之太祖,故特起名焉)。汉朝强调以孝治天下,所以继嗣皇帝谥号都有“孝”字。两汉皇帝人人都有谥号,但有庙号者极少。西汉刘邦为太祖高皇帝(孝惠帝刘盈上庙号)、刘恒为太宗孝文皇帝(孝景帝刘启上庙号)、刘彻为世宗孝武皇帝(孝宣帝刘询上庙号)、刘询为中宗孝宣皇帝(汉平帝时王莽上庙号)。另外西汉还有几个皇帝有庙号:刘奭为高宗孝元皇帝(王莽上庙号)、刘骜为统宗孝成皇帝(王莽上庙号)、刘衎为元宗孝平皇帝(王莽上庙号),在东汉光武帝时被取消;东汉刘秀为世祖光武皇帝(孝明帝刘庄上庙号)、刘庄为显宗孝明皇帝(孝章帝刘炟上庙号)、刘炟为肃宗孝章皇帝(孝和帝刘肇上庙号)。另外东汉还有几个皇帝有庙号:刘肇为穆宗孝和皇帝、刘佑为恭宗孝安皇帝、刘保为敬宗孝顺皇帝、刘志为威宗孝桓皇帝,不过这一些庙号在孝献帝时被取消。

到了唐朝,除了某些亡国之君以及短命皇帝之外,一般都有庙号。

庙号常用“祖”字或“宗”字。开国皇帝一般被称为“太祖”或“高祖”,如汉高祖、唐高祖、宋太祖;后面的皇帝一般称为“宗”,如唐太宗、宋太宗等。但是也有例外。“祖”之泛滥,始于曹魏。到十六国时期,后赵、前燕、后秦、西秦等等小国,其帝王庙号几乎无不称祖。

在称呼时,庙号常常放在谥号之前,同谥号一道构成已死帝王的全号。习惯上,唐朝以前对殁世的皇帝一般简称谥号,如汉武帝、隋炀帝,而不称庙号。唐朝以后,由于谥号的文字加长,则改称庙号,如唐太宗、宋太祖等。

一般来说,庙号的选字并不参照谥法,但是也有褒贬之意。太祖、高祖开国立业,世祖、太宗发扬光大,世宗、高宗等都守成令主的美号,仁宗、宣宗、圣宗、孝宗、成宗、睿宗等皆乃明君贤主,中宗、宪宗都是中兴之主。另外,哲宗、兴宗等都是有所作为的好皇帝。神宗、英宗功业不足,德宗、宁宗过于懦弱,玄宗、真宗、理宗、道宗等好玄虚,文宗、武宗名褒实贬,穆宗、敬宗功过相当,光宗、熹宗昏庸腐朽,哀宗、思宗只能亡国。

古代帝王的庙号是如何确定的?

2. 为什么非得皇帝的庙号是贬义

历史上有个很厉害的庙号,叫做『中宗』。

『中宗』这个庙号就其名号本身来说,含金量相当之高。从商朝的太戊开始,能获得『中宗』庙号的,往往都是有中兴之功的一代英主。

帝太戊赞伊陟于庙,言弗臣,伊陟让,作原命。殷复兴,诸侯归之,故称中宗。


汉宣帝刘询剧照

有在位期间西汉达到极盛的汉宣帝刘询;

有东晋王朝的开国皇帝司马睿;

有开启『元嘉之治』的刘义隆;

还有西梁王朝的开国皇帝萧詧。

可以说从汉到南北朝,『中宗』庙号的含金量都是稳稳的。

可为什么后来王朝基本不用『中宗』庙号了?

还不是因为唐朝出了一位唐中宗!

唐中宗李显,一位被母亲废过、被老婆绿过、还被老婆和女儿联手毒死的昏庸皇帝,在唐中宗一朝,权臣、皇后、皇子、皇女、皇弟斗得热火朝天,这一切仿佛和李显本人没什么关系。

六月壬午,帝遇毒,崩于神龙殿,年五十五。

九月丁卯,百官上谥曰孝和皇帝,庙号中宗。

在位时期内政也是一塌糊涂。

中宗以来,贵戚争营佛寺,奏度人为僧,兼以伪妄;富户强丁多削发以避徭役,所在充满。

显而易见,李显是一个以一己之力拉下『中宗』庙号含金量的人。在李显之后,除了南汉、大理这种小国,五代、宋、辽、金、夏、元、明、清都不再使用『中宗』庙号。


唐中宗李显剧照

为什么?没啥脸面用啊。

所以『中宗』庙号是褒义还是贬义呢?

按照名号本身,肯定褒义啊,都中兴之功了能不是褒义吗?但自从有了李显,『中宗』庙号直接被打成贬义,含金量一落千丈。

有司马睿的先例,赵构叫『中宗』其实非常合适,相比中宗,赵构的『高宗』反而没那么合适。但南宋给赵构定庙号的时候,一派人说『高宗』,一派人则说『世祖』,就是没有说『中宗』的。

尤袤据典礼,定大行太上皇庙号高宗,翰林学士洪迈独请号世祖。

既然『中宗』比『高宗』来的更合适,怎么没人提出来呢?

还不就是因为李显,没人好意思再提『中宗』了。

再看另一个庙号『文宗』。

众所周知,『文』在谥号里算是最顶级的一类,那咸丰庙号『清文宗』是不是高度评价呢?

抱歉,还是贬义。


咸丰帝剧照

一个唐文宗,受制于宦官,31岁英年早逝。

一个元文宗,受制于权臣燕帖木儿,28岁英年早逝。

所以,『文宗』有个共同特点,当皇帝当得窝囊,而且英年早逝,比照咸丰,合适得不得了。

这当然也和『文』这么好的字没啥关系。

同样,还有『神宗』这个庙号。

宋神宗,因为王安石变法,在古代的评价相当不高,西夏神宗李遵顼更不用说,一通作死直接把西夏推到了灭亡边缘。

卒致祖宗之良法美意,变坏几尽。自是邪佞日进,人心日离,祸乱日起。惜哉!

所以,明朝给万历皇帝『神宗』,是什么意思?会是因为万历他真的很『神』吗?

答案很显然不是。那『神宗』为什么偏向贬义呢?

还是和『神』字关系不大,而是和宋神宗、夏神宗的事迹关联比较大。


万历帝剧照

那么郑经为啥给南明永历帝朱由榔的庙号是『昭宗』?

同样,和『昭宗』的『昭』字也没半毛钱关系。

还是那句话,和以前用过这个庙号的皇帝有关系。

唐昭宗李晔,三次出逃,死后不久唐朝就没了。

金昭宗完颜守绪(金国官员私谥),出逃到蔡州,死后几个时辰金国就没了。

元昭宗爱猷识理达腊,出逃回了北方草原,亡国皇帝元顺帝的儿子。

所以,历史上的『昭宗』大都有几个特点,都爱跑路,都能算亡国之君。

所以,永历帝一路跑到了缅甸,而且也是亡国之君,他不是明昭宗谁是明昭宗?

『昭宗』为啥是这个意思呢?没有为啥,和『昭』这个字也没关系,只不过是几个很惨的皇帝恰好庙号都是昭宗,就约定俗成了。


永历帝剧照

另一个爱跑路的庙号是『德宗』。

唐德宗李适、辽德宗耶律大石都有过著名的跑路经历,而且都是往西跑。

所以想想光绪为什么叫『德宗』?

那还得是因为八国联军侵华后跑路去西安了。


光绪帝剧照

因此,不难发现:庙号的好坏,和庙号里的那一个字关系不大,或者说,几乎没关系。

即便是『文』这么好的字,『文宗』也不是什么好庙号,往往指的都是英年早逝的窝囊皇帝。

即便是『昭』这么好的字,『昭宗』也不是什么好庙号,往往指的都是爱跑路的亡国之君。即便是『德』这么好的字,『德宗』也不是什么好庙号,往往指的也是跑路皇帝。

哪怕是『中宗』这样一度跻身顶级的庙号,在唐中宗李显之后,也几乎没人愿意用了。

所以,庙号的好坏,只和用过这个庙号的皇帝的好坏有关,不是庙号的问题,是皇帝本人的问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