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十章的解释?

2024-05-18 20:22

1. 道德经第十章的解释?

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大道无情,运行日月;大道无名,长养万物;吾不知其名,强名曰道。夫道者:有清有浊,有动有静;天清地浊,天动地静。男清女浊,男动女静。降本流末,而生万物。清者浊之源,动者静之基。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夫人神好清,而心扰之;人心好静,而欲牵之。

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灭。所以不能者,为心未澄,欲未遣也。能遣之者,内观其心,心无其心;外观其形,形无其形;远观其物,物无其物。三者既悟,唯见於空;观空亦空,空无所空;所空既无,无无亦无;无无既无,湛然常寂;寂无所寂,欲岂能生?欲既不生,即是真静。真常应物,真常得性;常应常静,常清静矣。如此清静,渐入真道;既入真道,名为得道,虽名得道,实无所得;为化众生,名为得道;能悟之者,可传圣道。

老君曰:上士无争,下士好争;上德不德,下德执德。执著之者,不名道德。众生所以不得真道者,为有妄心。既有妄心,即惊其神;既惊其神,即著万物;既著万物,即生贪求;即生贪求,即是烦恼。烦恼妄想,忧苦身心。但遭浊辱。流浪生死,常沉苦海,永失真道。真常之道,悟者自得,得悟道者,常清静矣

道德经第十章的解释?

2. 道德经第一到十章

老 子: 「道 德 经」: 第 一 章
道 可 道 , 非 常 道 。 名 可 名 , 非 常 名 。
无 名 天 地 之 始 ﹔ 有 名 万 物 之 母 。
故 常 无 , 欲 以 观 其 妙 ﹔ 常 有 , 欲 以 观 其 徼 。
此 两 者 , 同 出 而 异 名 , 同 谓 之 玄 。
玄 之 又 玄 , 众 妙 之 门 。
 
老 子: 「道 德 经」 : 第 二 章
天 下 皆 知 美 之 为 美 , 斯 恶 已 。
皆 知 善 之 为 善 , 斯 不 善 已 。
有 无 相 生 , 难 易 相 成 , 长 短 相 形 ,
高 下 相 盈 , 音 声 相 和 , 前 后 相 随 。
恒 也 。 是 以 圣 人 处 无 为 之 事 ,
行 不 言 之 教 ﹔ 万 物 作 而 弗 始 ,
生 而 弗 有 , 为 而 弗 恃 , 功 成 而 不 居 。
夫 唯 弗 居 , 是 以 不 去 。
 
老 子: 「道 德 经」 : 第 三 章
不 尚 贤 , 使 民 不 争
不 贵 难 得 之 货 , 使 民 不 为 盗 ﹔
不 见 可 欲 , 使 民 心 不 乱 。
是 以 圣 人 之 治 ,
虚 其 心 ,
实 其 腹 ,
弱 其 志 ,
强 其 骨 。
常 使 民 无 知 无 欲 。
使 夫 智 者 不 敢 为 也 。
为 无 为 , 则 无 不 治 。
 
老 子: 「道 德 经」 : 第 四 章
道 冲 , 而 用 之 或 不 盈 。
渊 兮 , 似 万 物 之 宗 ﹔ 湛 兮 , 似 或 存 。
吾 不 知 谁 之 子 , 象 帝 之 先 。
 
老 子: 「道 德 经」 : 第 五 章
天 地 不 仁 , 以 万 物 为 刍 狗 ﹔ 圣 人 不 仁 , 以 百 姓 为 刍 狗 。
天 地 之 间 , 其 犹 橐 钥 乎 。 虚 而 不 屈 , 动 而 愈 出 。
多 言 数 穷 , 不 如 守 中 。
 
老 子: 「道 德 经」 : 第 六 章
谷 神 不 死 , 是 谓 玄 牝 。
玄 牝 之 门 , 是 谓 天 地 根 。帛系 若 存 , 用 之 不 勤 。
 
老 子: 「道 德 经」 : 第 七 章
天 长 地 久 。
天 地 所 以 能 长 且 久 者 ,
以 其 不 自 生 , 故 能 长 生 。
是 以 圣 人 后 其 身 而 身 先 ﹔ 外 其 身 而 身 存 。
非 以 其 无 私 邪 。
故 能 成 其 私 。
 
老 子: 「道 德 经」 : 第 八 章
上 善 若 水 。
水 善 利 万 物 而 不 争 ,
处 众 人 之 所 恶 , 故 几 于 道 。
居 善 地 , 心 善 渊 , 与 善 仁 ,
言 善 信 , 政 善 治 , 事 善 能 ,
动 善 时 。 夫 唯 不 争 , 故 无 尤 。
 
老 子: 「道 德 经」 : 第 九 章
持 而 盈 之 , 不 如 其 已 ﹔
揣 而 锐 之 , 不 可 长 保 。
金 玉 满 堂 , 莫 之 能 守 ﹔
富 贵 而 骄 , 自 遗 其 咎 。
功 遂 身 退 , 天 之 道 也 。
 
老 子: 「道 德 经」 : 第 十 章
载 营 魄 抱 一 , 能 无 离 乎 。
专 气 致 柔 , 能 如 婴 儿 乎 。
涤 除 玄 鉴 , 能 如 疵 乎 。
爱 国 治 民 , 能 无 为 乎 。
天 门 开 阖 , 能 为 雌 乎 。
明 白 四 达 , 能 无 知 乎 。

3. 道德经 十一章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三十根辐条汇集到一个毂当中,有了车毂中空的地方,才有车的作用。
  
     柔和陶土做成器具,有了器皿中空的地方,才有器皿的作用。
  
     开凿门窗建造房屋,有了门窗四壁中空的地方,才有房屋的作用。
  
     所以“有”给人便利,“无”发挥了它的作用。
  
 
  
  
     一般人只注意实有的作用,而忽略空虚的作用。老子举例说明:一、“有”和“无”是互相依存,相互为用的。二、无形的东西能产生很大的作用,知识不容易为一般人所察觉。老子特别把这“无”的作用彰显出来。

道德经 十一章

4. 道德经第十一章

30幅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30辐共一毂,
  
 轮子里面有很多很多的輹条,可是就算有再多的复调,他中间如果没有空洞的轴心的话,那就叫毂,30个辅调聚集在,一个空洞的轴心,就是因为有这个空洞的轴芯,才有车之用,才能够发生这个车子转动的作用,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埏:揉和。埴:泥土,陶虹做淘气的时候把泥土拿来揉和变成陶器,
  
  
 工匠把门窗开凿出来,
  
 无心插柳柳成荫有心栽花花不开,有跟屋是相生的分不开有如果没有屋也没有用,无如果没有用,也用不了,因此,无心生大用,有物不通神,一个人,你要无心,你那个心的功能才会大大的发挥出来,所以人到底有心还是无心,真的要好好感悟感悟,有心人所想的大部分是扁的无锡人他才合乎自然的规律,我无心对人好,我才是真的对人好,我有心要怎么样怎么?那才是有心机,有心机多半是偏的不正,有了物以后,你就通不了神了因为你每天看的都是物,你怎么会注意得了神呢?它让你看不清楚的,恍恍惚惚的,不可思议的那一部分,就叫神,所以老子告诉我,不要光老是注意有,的部分,还有无?那才是真正的大用,

5. 道德经 第十一章

第十章(2021.11.17学习)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涤除玄鉴,能无疵乎?爱民治国,能无为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知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魂是天气,魄是地气,能不分离吗?
  
 把自己的气达到至柔的状态,能像婴儿一样,因为婴儿不生分别心,不分好坏。
  
 擦干净镜子,不让它有瑕疵。
  
 爱民治国能不用机巧吗,遵行自然无为的规律吗?感官与外界的对立变化相接触,能静下来吗(守静抱一)?
  
 达到没有迷惑,能不用机巧吗?让万事万物自然地生长繁殖,产生万物、养育万物而不占为己有,作万物之长而不主宰他们,这就叫做“玄德”(阴德)。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这一句话是道教的基础。道教的修身法门。 
  
 只有“涤除玄鉴”人才能达到抱一的状态,合而为一的状态,这时才能看清看准这个时间的万事万物。 
  
 镜子 
  
 ①以镜应物,镜子能够如实的观照事物的本来面目。而我们成人经过了社会上各种熏陶熏染之后,已经看不清事物的本来面目了,看不清道的真正的规律。随大流跟着跑。
  
  ②镜子:事来则应,事走不留。以心应物。明心见性。 镜子就是人生,人生就是镜子。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偈惠能》: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偈神季》: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③镜子不挑 痛苦是因为不懂得道。 定能生慧,定住神。 
  
 病从口入,从口入的病都是小病,心病转移到身体都是大病。
  
  虚之极为柔,实之极为刚。 完全不知道各家(儒释道)所长,人云亦云,胡咧咧,就是边见。 (0:39)
  
 小孩容易吓着的原因是眼睛太干净。什么都能看到。 
  
 人走不出来的,就是因为有执念,一直“留”,不像镜子,事来则应,事走不留。 这个世界没有白头偕老,都是执念。
  
 世间的规律是无常的,不是永恒的。
  
  万般计谋皆小术,唯有真心最自然。
  
 对所有人都一样,都是平等的,不用机巧,没有分别心。 
  
 最终的正道者,修成正果者,一定是符合道的人,不是做术的人。 舍道而求术,止于术《遥远的救世主》 正法不生,恶法横行。
  
  孩子没创造性,按部就班的教育,人为的干预太多。素质教育就是还原人的本性。 人不要自恃,功劳是不能讲的。
  
 不要认为养了孩子,就要去主宰孩子,这样是错误的,违背天道的。生而不有,长而不宰。
  
 借出去的钱,千万不要去要,一要感情就没有了,想借就当扔了。

道德经 第十一章

6. 「道德经」十一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道德经》
  
 毂,读作gū/gǔ,本意是指车轮中心的圆木,周围与车辐的一端相接,中有圆孔,可以插轴,借指车轮或车。该文字在《楚辞·屈原·国殇》和《资治通鉴》等文献均有记载。
  
 埏埴,拼音是:shān zhí, 出处《道德经》, 释义:1、是指用水和粘土,揉成可制器皿的泥坯。2、陶器。3、陶冶;培育。
  
 户牖 hù yǒu(书)门窗,门户,借指家。牖 : 牖 yǒu 窗户:牖户。蓬牖茅椽。 
  
 译文:
  
 三十根辐条插到一根毂中的孔洞当中,有了车毂中空的地方,才有车的作用;揉和陶土做成器皿,有了器具中空的地方,才有器皿的作用;开凿门窗建造房屋,有了门窗四壁内的空虚部分,才有房屋的作用。所以,“有”给人便利,“无”发挥了它的作用。

7. 《道德经》第十章的原文是?

原文: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涤除玄鉴,能无疵乎?爱民治国,能无为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知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译文:精神和形体合一,能不分离吗?聚结精气以致柔和温顺,能像婴儿的无欲状态吗?清除杂念而深入观察心灵,能没有瑕疵吗?爱民治国能遵行自然无为的规律吗?
感官与外界的对立变化相接触,能宁静吧?明白四达,能不用心机吗?让万事万物生长繁殖,产生万物、养育万物而不占为己有,作万物之长而不主宰他们,这就叫做“玄德”
《道德经》是春秋时期老子的哲学作品,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老子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当时的环境是周朝势微,各诸侯为了争夺霸主地位,战争不断。严酷的动乱与变迁,让老子目睹到民间疾苦,作为周朝的守藏史,于是他提出了治国安民的一系列主张。
文献记载:”老子入周,拜见博士,入太学,天文、地理、人伦,无所不学,《诗》《书》《易》《历》《礼》《乐》无所不览,文物、典章、史书无所不习,学业大有长进。
博士又荐其入守藏室为吏。守藏室是周朝典籍收藏之所,集天下之文,收天下之书,汗牛充栋,无所不有。”通过这段经历,老子积累了丰富的学识,也使他远近闻名。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道德经

《道德经》第十章的原文是?

8. 道德经的第十一章

第十一章
[原文]

三十辐①共一毂②,当其无,有车之用③。埏埴以为器④,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⑥。

[译文]

三十根辐条汇集到一根毂中的孔洞当中,有了车毂中空的地方,才有车的作用。揉和陶土做成器皿,有了器具中空的地方,才有器皿的作用。开凿门窗建造房屋,有了门窗四壁内的空虚部分,才有房屋的作用。所以,“有”给人便利,“无”发挥了它的作用。


[注释]

①辐:车轮中连接轴心和轮圈的木条,古时代的车轮由三十根辐条所构成。此数取法于每月三十日的历次。

②毂:音gu,是车轮中心的木制圆圈,中有圆孔,即插轴的地方。

③当其无,有车之用:有了车毂中空的地方,才有车的作用。"无"指毂的中间空的地方。

④埏植:埏,和;植,土。即和陶土做成供人饮食使用的器皿。

⑤户牖:门窗。

⑥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有"给人便利,"无"也发挥了作用。


[引语]

在现实社会生活中,一般人只注意实有的东西及其作用,而忽略了虚空的东西及其作用。对此,老子在本章里论述了“有”与“无”即实在之物与空虚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他举例说明“有”和“无”是相互依存的、相互为用的;无形的东西能产生很大的作用,只是不容易被一般人所觉察。他特别把“无”的作用向人们显现出来。老子举了三个例子:车子的作用在于载人运货;器皿的作用在于盛装物品;房屋的作用在于供人居住,这是车、皿、室给人的便利。车子是由辐和毂等部件构成的,这些部件是“有”,毂中空虚的部分是“无”,没有“无”车子就无法行驶,当然也就无法载人运货,其“有”的作用也就发挥不出来了。器皿没有空虚的部分,即无“无”,就不能起到装盛东西的作用,其外壁的“有”也无法发挥作用。房屋同样如此,如果没有四壁门窗之中空的地方可以出入、采光、流通空气,人就无法居住,可见是房屋中的空的地方发挥了作用。本章所讲的“有”与“无”是就现象界而言的,与第一章所说有“有”与“无”不同,后者是就超现象界而言的,读者应注意加以区别。


[评析]

在《道德经》一开始,老子用大部分篇章,通过认识天地、刍狗、风箱、山谷、水、土、容器、锐器、车轮、房屋等具体的东西去发现抽象的道理。他的学说往往是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而并非总在故弄玄虚。冯友兰先生曾说:“老子所说的‘道’,是‘有’与‘无’的统一,因此它虽然是以‘无’为主,但是也不轻视‘有’,它实在也很重视‘有’,不过不把它放在第一位就是了。老子第二篇说‘有无相生’,第十一章说‘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这一段话很巧妙地说明‘有’和‘无’的辩证关系。一个碗或茶盅中间是空的,可正是那个空的部分起了碗或茶盅的作用。房子里面是空的,可正是那个空的部分起了碗或茶盅的作用。如果是实的,人怎么住进去呢?老子作出结论说‘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它把“无”作为主要的对立面。老子认为碗、茶盅、房子等是‘有’和‘无’的辩证的统一,这是对的;但是认为‘无’是主要对立面,这就错了。毕竟是有了碗、茶盅、房子等,其中空的地方才能发挥作用。如果本来没有茶盅、碗、房子等,自然也就没有中空的地方,任何作用都没有了。”(《老子哲学讨论集》第117页)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