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购买力指数的货币购买力指数的计算

2024-05-18 00:56

1. 货币购买力指数的货币购买力指数的计算

货币购买力指数=报告期单位货币购买的某种商品或服务的数量/基期单位货币购买的该种商品或服务的数量货币购买力同商品和服务的价格水平变动成反比,因此也可用下列公式计算:货币购买力指数=1/某种商品或服务的价格指数综合反映购买力指数的公式为:货币购买力指数=1/生活费用价格指数 货币购买力指数(%)=1÷居民消费价格指数×100%因此,货币购买力指数实际是居民生活费用价格指数(含消费品价格指数和服务性支出价格指数)的倒数。拓展资料货币(Money)是商品交换的产物,是在商品交换过程中从商品世界分离出来的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俗称金钱。通货(Currency,CCY)是度量价格的工具、购买货物的媒介、保存财富的手段,是财产的所有者与市场关于交换权的契约,本质上是所有者之间的约定。包含流通中的货币、银行券等。关于货币的本质,学术界仍存在大量的争论。经济学的货币概念五花八门,最初是以货币的职能下定义,后来又形成了作为一种经济变量或政策变量的货币定义,专业术语为通货,主指“流通中的货币”。传统上,货币的定义主要有以下几种:1.人们普遍接受的用于支付商品劳务和清偿债务的物品;2.充当交换媒介,价值、贮藏、价格标准和延期支付标准的物品;3.超额供给或需求会引起对其它资产超额需求或供给资产;4.购买力的暂栖处;5.无需支付利息,作为公众净财富的流动资产;6.与国民收入相关最大的流动性资产等等。实际上,上述6条都属于货币的职能定义。最新的货币理论认为:货币是一种财产的所有者与市场关于交换权的契约,本质上是所有者之间的约定。“吾以吾之所有予市场,换吾之所需”,货币就是这一过程的约定。这一理论能够经受严格证伪和逻辑论证,解释所有货币有关的经济学现象,并为所有的经济学实践所检验,为几百年的货币本质之争划上了句号。货币本质的逻辑推理和证明:当市场处于物物交换阶段时,交换能否发生取决于交换双方的供给与需求互补性,这种互补性并不总是存在的,可能甲余A 缺B,而乙余B缺D,如果只存在甲乙双方,那么交换就无法进行。假定存在丙,他余D缺A,那么在某个约定下,交换就可以在甲乙丙三者间以双方交换的形式发生。

货币购买力指数的货币购买力指数的计算

2. 货币购买力由什么决定?

商品的价值与供给量,以及货币的供给量决定货币购买力。货币购买力是指单位货币购买商品或换取服务劳动的能力。是货币价值和商品价值对比的结果。它与商品价值的变动成反比,与货币价值的变动成正比。在货币价值不变的条件下,商品价值越高,则货币购买力越低;反之,商品价值越低,则货币购买力越高。在商品价值不变的条件下,货币价值越大,则货币购买力越高;反之,货币价值越小,则货币购买力越低。拓展资料:一、货币购买力1、当货币价值不变时,商品或劳务价值提高,货币购买力下降;反之,货币购买力上升。当商品或劳务的价值量不变,而单位货币价值下降时,货币购买力也下降。在纸币流通条件下,货币购买力的高低取决于纸币发行量与货币需求量间的差距大小,纸币发行量超过经济对货币的需求量,货币购买力就会降低。2、单位货币购买商品或换取劳务的能力。其大小决定于货币价值与商品价值的对比关系;其变动与商品价格、服务费用水平的变动成反比,与货币价值的变动成正比。在货币价值不变的条件下,商品价格、服务收费降低时,单位货币购买力就提高;反之,则下降。  在纸币流通条件下,纸币本身没有价值,是价值符号。在社会商品总量一定的前提下,纸币发行过多,单位纸币代表的价值就会下降,表现为物价上涨,这时单位纸币的购买力也就下降。所以,决定纸币购买力的基本因素是:①商品价值的变化;②纸币发行的数量。分析货币购买力的变化,通常是用货币购买力指数表示。货币购买力指数,是反映货币购买力变动的动态相对数。二、货币购买力原理1、货币的购买力本质上讲是一定数量的货币能在市场上买多少东西,它最终必须由市场决定。2、如果没有竞争,合作的双方可以按各种交易价格在整个互惠空间中分配合作剩余;而竞争将缩小分配剩余的成交价格空间,使得一部分互惠空间不会是博弈定价考虑的范围;当竞争加剧,定价空间将缩小,并向拍卖均衡价格收敛。货币的存在使得竞争加剧,从而使得成交价格接近拍卖均衡价格。3、当人们的交易都以货币为交易媒介,人们的交易就成了用货币交换某种具体商品。此时,人们碰到的一个大难题是:如果货币的购买力不能准确地知道,那么大家该怎样决定相应的交易价格呢?交易人不可能先将被交易的商品拿到将来去先获得最终消费的结果经验,然后再回到交易那一时刻(从而知道各种数量的商品到底能够给自己带来多少利益)去做交易决策。而在交易完成后,人们在将来真的消费被交易商品,很可能最终的效用结果与交易时自己所以为的会有相当大的差距,因为影响人的偏好的因素太多,且往往变化无常。

3. 货币实际购买力的计算

存款到期日可以得到本息和为41000元,但是那个时候由于通货膨胀货币购买力下降,货币购买力的计算公式为:货币购买力指数=1/CPI,假设2010年的货币购买力为1,那么到期时的货币购买力就为1/1.033,所以41000*(1/1.033)=39690

货币实际购买力的计算

4. 货币购买力与物价水平的关系是

   
  货币购买力与物价水平的关系是负相关。货币的购买力是指货币所能购买的商品的数量,物价愈低,购买的商品愈多,则货币的购买力愈高。物价愈高,购买的商品愈少,则货币的购买力愈低。货币的购买力就是物价的倒数。

5. 国际购买力与币值有关

每一个国家都有属于自己的货币,用这种自主的货币在本国内消费。即使有外国人来到中国,中国人到外国去旅游,都需要提前兑换属于各国的货币来消费,这种概念就有些“入乡随俗”的意思了。

很多人在兑换货币之后就会有些疑问了,比如说1000元人民币和1000美元,他们的购买力都是一样的吗?因为全世界的国家都不同,经济发展的水平也各有差异,所以每个国家自然相同的数值货币,所对应的币值(购买力)是不相同的。
那么,我们该如何去衡量1000元人民币和1000美元的购买力差距呢?这个购买力的差距需要分两种情况定位:
第一:同一人手里持有两种货币
同一人手里持有两种货币的情况,比如一个中国人的手里,有1000元人民币和1000美元,这两者所产生的购买力差距通过汇率就可以转换出来了。现在美元兑换人民币的汇率为7.01,可以用1000美元换成7010元人民币。
而1000元人民币,和1000美元兑换的7010元人民币相比,他们之间所产生的6010人民币(7010人民币-1000人民币=6010人民币),就是1000美元和1000元人民币的购买力差距。同理,1000元人民币可以兑换142.6美元,在美国产生的857.4美元(1000美元-142.6美元=857.4美元),就是产生的购买力差距。
第二:不同国家居民手里的两种货币
同一个人所持有的两种货币,最终需要在货币的所持国消费,汇率所产生的实际差距,也就是货币之间的购买力差距。大多数的情况下,大家都是美国人持有美元、中国人持有人民币,分别持有本国的货币在本国消费。由于两国之间的商品定价体系是不一样的,所以各自的商品税率也不相同,这个时候就需要通过平价指数来区分。
1000元人民币和1000美元之间的差距又有多大呢?
1000元人民币和1000美元之间的差距有多大?可以用国际元单位来进行购买力产生差异的衡量,国际元是将不同国家货币统一转换的方法。国际元和美元之间的关系是对等的,也就是1美元=1国际元,根据相关数据显示,在2018年全球的购买力平价的GDP为136.3万亿国际元。
其中,美国购买力平价的GDP为20.54万亿,中国购买力平价的GDP为25.4万亿。再来看看我国的2018年的GDP是为90.03万亿人民币,是购买力平价GDP的3.54倍比值,从购买力平价的角度来分析,1000美元的购买力也就是相当于3540元人民币的购买力。
综上分析,对于1000元人民币和1000美元的购买力差异,还需要根据情境的不同来进行衡量。而购买力主要反应的,也是相同数量下货币所带来的消费价值观。不同国家的商品定价和差异,包括货币的相对价值下降,都会让不同货币间形成购买力的差异。

国际购买力与币值有关

6. 货币购买力与货币供应量之间的关系

商品的价值与供给量,以及货币的供给量决定货币购买力。货币购买力是指单位货币购买商品或换取服务劳动的能力。是货币价值和商品价值对比的结果。它与商品价值的变动成反比,与货币价值的变动成正比。在货币价值不变的条件下,商品价值越高,则货币购买力越低;反之,商品价值越低,则货币购买力越高。在商品价值不变的条件下,货币价值越大,则货币购买力越高;反之,货币价值越小,则货币购买力越低。
拓展资料:
一、货币购买力
1、当货币价值不变时,商品或劳务价值提高,货币购买力下降;反之,货币购买力上升。当商品或劳务的价值量不变,而单位货币价值下降时,货币购买力也下降。在纸币流通条件下,货币购买力的高低取决于纸币发行量与货币需求量间的差距大小,纸币发行量超过经济对货币的需求量,货币购买力就会降低。
2、单位货币购买商品或换取劳务的能力。其大小决定于货币价值与商品价值的对比关系;其变动与商品价格、服务费用水平的变动成反比,与货币价值的变动成正比。在货币价值不变的条件下,商品价格、服务收费降低时,单位货币购买力就提高;反之,则下降。  在纸币流通条件下,纸币本身没有价值,是价值符号。在社会商品总量一定的前提下,纸币发行过多,单位纸币代表的价值就会下降,表现为物价上涨,这时单位纸币的购买力也就下降。所以,决定纸币购买力的基本因素是:①商品价值的变化;②纸币发行的数量。分析货币购买力的变化,通常是用货币购买力指数表示。货币购买力指数,是反映货币购买力变动的动态相对数。
二、货币购买力原理
1、货币的购买力本质上讲是一定数量的货币能在市场上买多少东西,它最终必须由市场决定。
2、如果没有竞争,合作的双方可以按各种交易价格在整个互惠空间中分配合作剩余;而竞争将缩小分配剩余的成交价格空间,使得一部分互惠空间不会是博弈定价考虑的范围;当竞争加剧,定价空间将缩小,并向拍卖均衡价格收敛。货币的存在使得竞争加剧,从而使得成交价格接近拍卖均衡价格。
3、当人们的交易都以货币为交易媒介,人们的交易就成了用货币交换某种具体商品。此时,人们碰到的一个大难题是:如果货币的购买力不能准确地知道,那么大家该怎样决定相应的交易价格呢?交易人不可能先将被交易的商品拿到将来去先获得最终消费的结果经验,然后再回到交易那一时刻(从而知道各种数量的商品到底能够给自己带来多少利益)去做交易决策。而在交易完成后,人们在将来真的消费被交易商品,很可能最终的效用结果与交易时自己所以为的会有相当大的差距,因为影响人的偏好的因素太多,且往往变化无常。
回答于 2022-01-28

7. 影响人民币购买力的因素

有:

一、国内外经济发展水平:
1、国内经济发展水平,人民币购买力受国内经济发展之限,一方面由国内经济效益、政策、金融政策和支出政策影响产业结构,另一方面由国内政治稳定、经济成长率、社会气氛等因素及其彼此关联关系决定,从而决定了国内经济的增长。
2、国际经济发展水平,国际经济各方面发展,直接表现为人民币汇率及国际收支状况变化,当国际市场发生变动时,必将影响到国内市场,乃至人民币购买力。

二、金融政策:
1、货币政策的实施,决定着一个个时间的金融机构所具有的贷政政策、利率政策,这影响着货币发行数量,从而影响着货币购买力的水平;
2、财政政策的实施,影响财政收入,税收政策及其实施方式以及公共支出政策对收支不平衡有重要作用,公共支出是财政政策影响人民币购买力的重要方面。

三、市场供求关系:
市场供求关系是构成价格形成的关键因素,当市场供需改变时,物价波动,也即影响货币购买力;物价上涨或正常水平,可降低货币购买力;物价下降,则可提高货币的购买力。 

四、流动性因素:
流动性因素对定价机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流动性条件下货币市场中和储备资产结构发生变化,这些变化影响交易双方在货币市场中认为人民币购买力能够达到的价格水平。

影响人民币购买力的因素

8. 纸币本身的价值取决于其购买力

谢邀。严格意义上讲,现在通行的信用货币是没有价值的,或者说是价值极小。
   
 纸币是我们常见的货币形式,无论其采用了多少种防伪高科技,但是其本质就是一张纸而已,一张纸能给我们带来多少价值呢?美元在美国被当做宝贝,但是如果拿到一个闭塞的非洲部落里,这里的人可能就把它当成一张废纸,没人要。我们要了解一个国家货币的价值取决于什么,就首先要了解货币的本质和来源。
   
 货币价值的意义并不在于其本身的价值,而是其执行的记账功能
   
 马克思曾说过“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金银”,这句话很好地解释了货币的本质。
   
 在物质生产极不发达的远古时期,所有商品的交换都是物物交换的,举个例子来讲:你是农民种粮食,你的邻居是个牧民养羊。有一天你想吃肉了,他想吃粮食,你就拿一袋粮食去换他一只羊。而隔壁村有一个金匠会用金子来打首饰,如果你想让自己变得漂亮,戴首饰的话,又可以拿粮食去换一个金镯子。这时候金银就是一般的普通商品,和现在的螺纹钢、铜线没什么差别,就是价格贵了一点而已。在金银之前有很多东西也充当过货币的职能,比如贝壳,羽毛,刀币,铜币等。所以说任何充当货币的东西,包括金银或者是现在的纸币,它都不是作为货币而生的,只是被选择作为记账的工具而已。
   
 就像现在很火的区块链,其本身没有实物货币更不要谈什么价值,但是只要大家认可,并在自己的账本上记上一笔账,他也可以履行货币的职能。但马克思同时也说了,货币天然是金银。这句话到现在也不过时。因为它很好地反映了货币价值的来源所在-稀缺性。货币当做一般商品来交换的时候,它的数量直接决定了它的价值。贝壳在很多的内陆国家都是可以充当的货币,但是在沿海地区就不行,为什么呢?因为在内陆来说贝壳是一个很稀缺的东西,但是沿海的话贝壳实在是太普遍了。你拿一麻袋贝壳换别人一个馒头,别人都不愿意给你换,那还怎么充当货币呢?货币天然是金银,是因为金银的存量是有限的,如果哪一天金子像铁一样多的话,那他也同样不值钱。
   
 如果要衡量货币价值的大小,就要分为国内和国际市场
   
 影响货币价值的国内因素
   
 1.历史原因
   
 有一种货币价值的大小,是留于纸面的,也是大家最容易理解和津津乐道的,比如在韩国流通的最小纸币是1000元,点个外卖随便也要花个四五千,如果买车买房就要用亿计价,类似的还有日本,越南等。最出格的是津巴布韦,最高的面额数字竟然达到了100万亿。像韩国和日本出现高面额的货币数字,很大一部分上是历史原因。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经过了严重的通货膨胀,钱越来越不值钱,一路贬值。所以政府发行的纸币面额越来越大,虽然后来币值稳定了,但是由于人们使用习惯已经养成,政府就没有再按比例来削减面额数字。其实中国也有万元面额人民币的历史,第1套人民币发行到了1953年的时候,最高的面额已经达到了5万元,只不过后来发行了第2套人民币,按照1比1万元的比例进行了新旧兑换才没有这么大面额的货币。不过面额的大小和货币的价值没有什么直接的关系,如果想削减面额,直接去掉两个零就可以做得到,差异也只是记账的表现形式不同而已。
   
 2.发行量
   
 上文我们说过货币是一种商品,但是又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因为商品需要凝结劳动力,原则上讲劳动力越多的商品价值就会越高。但是纸币发行之后改变了这一规律,印刷纸币可以说是毫不费力气,但是纸币却有很高的交换价值,这种稀缺性是通过人为来控制的,但是反过来说,人可以控制货币的稀缺性,也可以扼杀他的稀缺性。这就是一个政府控制的行为,我们经常说的通货膨胀就是流通中的纸币发行量超过了实际需要的数量,而导致纸币越来越不值钱的情况。货币的发行公式:发行量=商品总价/货币流通次数。如果社会经济增长速度缓慢,而发行量过大的话,就会导致通货膨胀。反之就会通货紧缩,也就是商品越来越便宜,钱越来越贵。
   
 3.经济活跃度
   
 经济活跃度和货币的价值也有关系,因为货币由于是信用货币,依附的载体本来就是信用。如果发行货币的主体政府的信用出现下降,那就会直接导致货币贬值。比如科索沃战争期间,由于地缘政治的紧张局势影响到了对经济的预期,欧元受到了重大的打击,出现了大幅贬值的情况。当然在和平时期出现战争或者是大规模冲突的情况比较少,而影响一个国家货币价值的因素,就是对于经济的活跃发展程度和预期。一个国家经济越活跃,对于资金的需求量越大,货币就会变得稀缺而价值上涨。
   
 4.国际社会的投资
   
 经济全球化之后,资本在全世界范围内开始了自由流动的时期,基本都是逐利的,这个道理大家都懂。国际上的资本大鳄们,就像一群勤劳的蜜蜂寻找合适的花朵一样,哪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好,前景好就投入大量的资金涌入到这个国家或者市场,外国资本带来的都是美元,欧元等大量的外币,进入了国家之后,必然要换成当地的货币,形成强大的买方市场,也就抬高了本地货币的价值。
   
 货币价值的国际市场影响因素
   
 1.经济发展水平
   
 由于每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同,所以说一个地区的物价水平也会不一样,即便是按照现行的汇率折算之后,我们发现全世界这么多国家也很难有两个物价完全相同的。举个例子,比如一台苹果手机在美国卖1000美元,人民币和美元的汇率为1:7的话,在中国应该卖7000人民币,但现实却不是这样的。
   
 在经济学当中有一个著名的汉堡包巨无霸指数,因为汉堡包在全世界超过120个国家都有销售,而且汉堡包作为最平民化的食物,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巨无霸指数表明,在换算成同一货币后比较,在经济越发达收入越高的地区,其汉堡包卖的越贵,也就是其货币就会更便宜。这个很好理解,其实在国内也有不同,在一线城市的物价肯定是要高于偏远的山区,同样的100块钱在北京和在一个小县城购买了的东西是不一样的,也可以说同样的一张人民币在北京的价值就小。
   
 2.政府的政策指引
   
 由于汇率是牵扯到国家和国家之间的事情,而且现在全球经济贸易比较频繁,经常要用到货币兑换这个汇率工具,而汇率的大小对出口有很大的影响,所以很多发展中国家为了促进本国的出口,会压低自己的汇率,让自己的货币在国外市场相对便宜。有时候我们也经常看到国家制定货币政策的不一致性,在国家内部上货币不断贬值,但是对外国货币的兑换上是升值的,这都是牵扯到国与国之间的经济和政治较量。
   
 综合以上,我们发现一个国家的货币价值是社会的各种因素综合的结果,不但受到国内市场也受到国际环境的影响。现在实行适度的通货膨胀,货币贬值成为很多国家发展的一个主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