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诸葛亮原谅了放走曹操的关羽,却不肯放过失街亭的马谡?

2024-05-19 07:48

1. 为何诸葛亮原谅了放走曹操的关羽,却不肯放过失街亭的马谡?

第一个原因,从地位的角度来看,很明显关羽职位比马谡还要大很多,毕竟关羽当时是掌管兵马的大元帅,而马谡呢?只不过是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将领而已,自然而然是比不上关羽在诸葛亮以及刘备心里的位置。排除职位意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关羽还是皇帝刘备拜个把子的二弟。这就是为何关羽放过,马谡杀之的原因之一。


第二个原因是诸葛亮不想曹操死,他知道关羽的性格一定会放曹操走,所以他只想做个好人,为什么不想曹操死呢?因为他还需要曹操遏制孙权,想象一下,如果曹操死了,曹操的儿子还小的时候,他的手下必须在曹军瓦解的时候为权力而战,那么孙权就可以肆无忌惮,不可能“借”到孙权手中的荆州,也失去了安定下来的立命地方,想要统一世界就变成胡说八道了


第三个原因是关羽被杀的时候,很多人为其求情,就连一群之首的刘备都亲自出来求情,何来不放之理?虽然诸葛亮对于刘备来说,是非常之重要,但重要归重要,终究还是他的下手,自家老板都亲自来为关羽求情了,难不成你一个帮忙打工的敢不卖他一个面子吗?所以,关羽最后放之。


而马谡是因为当时判处死罪的时候,为其求情的人不多,而且没有像大老板刘备这种身份的人为其求情,故此杀之。
。

为何诸葛亮原谅了放走曹操的关羽,却不肯放过失街亭的马谡?

2. 关羽擅自放走曹操,诸葛亮为何不生气?

在三国历史上,取得了成功的刘备在背后付出了巨大的心血与努力,但同时,他的成功却也离不开他的结义兄弟,关羽、张飞这几个兄弟伙给他打天下,给他成为蜀国先主奠了雄厚的基础。同时,这一切的成功不仅仅需这些兄弟的齐心协力,更加需要制定一个严格的法律,让他的部队、子民来遵从。虽说“天子犯法与庶民同罪”但是关羽那次犯法了,却为何不受到制裁呢?这其中玄机又是怎么样的?
关羽,本是一介平民,由于有着一身的武力后期在黄巾军起义中结识了刘备、张飞两人,由于志趣相投,遂结为三兄弟。再后来便一同跟着刘备打天下,为蜀国做出了大大小小的功劳。骑着赤兔马,拿着青龙偃月刀的他,是历史上武力高超的将领,还是五虎上将之首。
事情发展到这时候并没有出现尴尬的场景,但是再后来关羽在华容道私自放走了曹操,这就使得三国的事情瞬间变得尴尬起来,虽说“天子犯法与庶民同罪”那么,关羽此次是真的犯法了,他到底受不受到惩罚呢?
作为军师诸葛亮,一个遵纪守法,严格执法的将领。“挥泪斩马谡”便能够证明他的严谨,对待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但是此次,面对的是关羽,一个带领蜀国人民走向胜利的重要人物之一,杀了他?就如失掉了左右手,但是,不杀。如何去面对蜀国的子民,如何给他们一个好的解释?法律便显得没有威严可言。
就在诸葛亮拿起关羽身上的军令状,犹豫不决之时。张飞、刘备前来了,刘备用了一招“三结义”,“但求同年同日死”这话似乎赢得了一点人心的共情,刺激了人们的怜悯之心。而后,刘备让鲁肃去找诸葛亮求情,便在这么一来的情况之下,诸葛亮顺水推舟,便答应了赦免关羽。关羽对他们而言也确实很重要,所以也有着那么多人为之求情,这也是比较有看头的地方。
那么,诸葛亮为何会赦免关羽呢?倘若是一介平民来犯这样的过,还能够得到关羽同等的待遇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虽说在刘备的军中有各种的法令,但是这些法令毕竟是死板的,在某些情况之下还是可以得到人为的修改乃至摒弃的。那么,法令就不需要了吗?答案同样是否定的,法令是对着那些百姓士兵而言的,作为关羽,一个陪着刘备征战多年的人,如果没有关羽,如今蜀国的建国之时还不知在多久的未来。

至此,以我个人观点看来,作为一代君王,要想信服百姓,从某种程度来说,还是应该站在一个公平的角度来说话。因为我们普通人享受不到关羽的待遇,但为了天下太平,君子犯法与庶民同罪,秉承着这样的原则,我们更应该把法律原则坚持到底,从而废除人治那种不公平的特权!

3. 同样是立下军令状,为什么诸葛亮对关羽张飞比较宽容,对马谡却一次都不放过?

诸葛亮我们都知道,他为人正派,廉政严明,爱护百姓,运筹帷幄,遇事冷静。历史上有一个很著名的事件就是马谡失街亭。

马谡因为骄傲自大,自负用兵,但是失掉街亭,而且在战前他立下了军令状:失掉街亭,他就掉脑袋。诸葛亮讲究依法制国,前一次因为李严运粮不及时把他废为平民,马谡失街亭依法当斩。如不斩,诸葛亮的反对党就可以借此事大肆抨击诸葛亮(因为马谡是诸葛亮的亲信,李严一直和诸葛亮暗里对着干诸葛亮废了他诸葛亮的反对党要借此让他下不了台)。

所以诸葛亮为了维持依法制国的公开、公正、公平也为了平息反对党的反对声音,只好把马谡斩了。马谡和张飞关羽不同。首先,张飞关羽是刘备的结拜兄弟,这就决定了张飞关羽与马谡有很大的不同。其次,先帝也曾说过,马谡这个人骄傲自大,不可重用,而张飞关羽虽然也会冲动,但不会自负自大,他们还是会很谨慎,听取他人意见的。有人会说,诸葛亮管理太严,我知道的是,但凡被责罚超过二十杖的,他都会再重新审一遍,再去执行,这样的一个人,能说他太严了么?

我个人还是很崇拜诸葛亮的,我觉得他真的很有勇有谋,刘备三顾茅庐请出他真的是个很正确的决定,他为了汉朝献出了他的一生,可谓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的事迹也传颂至今。

同样是立下军令状,为什么诸葛亮对关羽张飞比较宽容,对马谡却一次都不放过?

4. 提问,为什么诸葛亮不告诉大家他是有意要关羽放走曹操

为了服众啊
一. 孔明有意放走曹操,派关羽守华容道是“占优战略”

孙刘联盟联手在
赤壁
打败曹操83万大军后,诸葛孔明料定曹操败军会经乌林方向逃回自己的大本营许都,而乌林地带是位于刘备当时的控制范围内。但是,后来的结果却是曹操虽然被关羽堵截于华容道,但关公仍念过去在曹营中享受曹操的优待恩德,最终将曹操放走了。或许世人还皆未看出的是——其实真正的并不是关云长,而恰恰是孔明“故意”放走了曹操!为什么这样说呢?

作为败军的曹军,尽管在赤壁被周瑜的火攻烧得焦头烂额,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曹操手下猛将如云,此时小本经营的刘备想一举擒住曹操其实是不容易的,所以孔明只能派三路人马分别去在三个天险之处堵截曹操。经过三次袭扰的筋疲力尽的曹军,极有可能在第三个(也就是最后一个)天险之处被擒获。如果孔明安排第三轮堵截大军的大将是赵云或者张飞,则曹操必被擒住。但妙就妙在孔明最后安排的是由关公去干第三轮堵截的差事。按照“三国演义”的原文,孔明差遣了张飞赵云之后,本不打算安排关公去。如果关公此时不主动提出要去打仗,则曹操多半会冲破由张飞和赵云所构筑的防线而逃之夭夭。如果关公提出也要去捉拿曹操,则孔明必知关公过去与曹操的一段交情,以及关公的为人,可以预见他会放走曹操。而孔明此时本来就打算放走曹操,所以如此将关公留在最后,而先安排张飞和赵子龙去打头阵是孔明的“占优战略”,这是这个故事中的第一轮博弈。

二.关公的“有限理性”博弈

这里出现的一个问题是,孔明凭什么可预知关公会放走曹操呢?按理说,关公与孔明立下了军令状,放走曹操回来是要被杀头的呀!关键是,关公此时也不知道他会在华容道上放走曹操!他当然知道过去被曹操擒于曹军中时时常享用曹操的优待,二天一酒宴,三天一美女,与其说是阶下囚,还不如说是座上宾呢!想得更久远一些,关羽最早的出道还是曹操推出来的呢!所以,曹操对关羽实际上是恩莫大焉!而关羽为人忠义,有恩必报,他很可能会放走曹操,但是为何他会主动请缨去捉曹操呢,并且在孔明提醒他可能会放走曹操时还居然与孔明立下了军令状——要是走了曹操,回来提头去见军师!冒这风险值得吗!这说明,关公当时是没有想到自己会放走曹操的。他当时在心里是有本帐的——尽管在过去曹公有恩于我,但我在过去曾斩颜良,诛文丑,为老曹解了白马之围,那本帐早就了啦!这次可是重新开始,遇到那曹贼必将一把擒来,立下不世之功!然而,不善心计的关公在算帐时还是漏掉了一件事,那就是当年离开曹营单骑千里寻兄闯五关斩六将。那关公当年在徐州被曹操攻破时,曾经被曹操大军围困在一个小山坡上。他当时本应战死在沙场也不应该投降,但无奈自己还护着大哥刘皇叔的妻妾们,自己死了倒落得个干净,但大哥的家眷就会成为了曹操的俘虏,没有人可以保护,这怎么对得起桃园结义!在此不死不活的尴尬关头,曹军中的大将张辽曾与关羽有旧情,开始出面为关羽谋得一个两全之策。他为曹操和关羽设计了一个合约,即关羽投降曹操(为了给关羽面子,只说是投降皇帝而不是投降曹操,即降汉不降曹,实际上根本不存在降不降汉的问题,因为刘关张并没有与皇帝作对,这在当时是一种变通方式),而曹操保证所有降者的安全,并且待关羽寻得其兄刘备的下落后,曹操应放关羽等走人,让他们回到刘备那里去。曹操也并不是傻瓜,为何要接受张辽提出的这一个明显有利于关羽的“合约”呢?那张辽“不让他知道刘备的消息”一句话,便让曹操欣然接受了。也就是说,曹操可以通过封锁有关刘备的消息而达到将关羽长期留在曹营中的目的。再加上老谋深算的曹操心想:只要你关羽在我的掌控下,不要在外面与我作对就是我老曹的胜算了,人都是很实际的,俗话说,人心都是肉长的,只要我也对你好,甚至好过你那织席小儿的“大哥”刘备对你 的好,来日方长,待我老曹三天两头送礼加请客吃饭,交流多了,你关羽再念刘备的好,也经不起我曹阿瞒的“糖衣炮弹”,说不定最终也会另择高枝,真心投降于我老曹,跟定了我呢。这个“合约”不过是今天给你的一个台阶下罢了…….。于是,一笔交易终于做成。
这曹孟德依此思路,后来的确按照事前的计划行事,对关羽恩宠有加。但谁知人算不如天算,在与袁绍大军的中原逐鹿中,对峙于白马,被那河北名将颜良、文丑弄得动弹不得。后来只得请出关公上前线。这关云长仗着老曹送的原来是吕布坐骑的“赤兔马”跑得快,上阵后将颜良、文丑都劈于马下,一举解了白马之围。但令曹操更霉的事还是当时刘备就在袁绍那里,而关羽在与袁军作战中获知了这一消息,于是便开始打点行装准备离开曹营去找大哥了。曹操无法,事已如此,关羽通过斩颜良、诛文丑立下大功回报了老曹的恩情,曹操就只有按照事先谈好的“合约”让他去找乃兄了。所以曹操就只有放关羽走人了。曹孟德深知关云长为人忠义,如果此时阻拦他,只有将其弄死,但这样一来就坏了自己的名声。尽管那曹操早年曾有“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的恶名,但幂幂之中这阿瞒似乎感到还会与关羽后会有期,便私下安排一些无名小将驻守在关羽千里寻兄将要路过的五个关口,并禁止手下是一流大将去追击关羽一行。于是,关羽一路大撒野,闯过五个关口,并诛杀了试图阻拦他的五员守将,待过了黄河,又劈了追赶来的蔡阳。这几个哥们也真是霉透了,明知敌不过关公,但还是要力尽职守,不许没有过关文书的关羽过关,那怕是掉头也要这样干。这就是曹操的设计了。这阿瞒为了再给关羽送去一份情,不仅故意阻止手下的一流猛将去追杀关羽,而且还故意没有通知各关口放走关羽,也故意没有给关羽发放一个通行证,其结果将是预料中的——关羽将诛杀诸将而闯过五关完成千里寻兄,创下闯五关斩六将的一世英名,同时也让关羽欠下他一笔新债。曹操深知关羽的忠勇,料必今后会有回报。当然,曹操也可以将意欲走人的关羽杀掉,即使坏了名声也在所不惜,但他未能那样做,成为“三国演义”中的一个谜。有趣的是,待关羽闯过五关后,曹操认为够了,怕他又把追去的良将夏侯?琢耍泵ε扇巳ネㄖ暮?抛吖毓罄椿故怯懈鼋胁萄舻拇蠼泵С涯埽宋约旱闹抖冂鳎ū还毓骞厥彼保┍ǔ穑恢旄叩睾竦胤且饭坪尤ビ牍毓锤瞿闼牢一睿峁袅四源馐遣懿俚氖螅氡厮笔蔽嘶崾前蛋到锌诓坏摹?
所以,关羽意欲出征去华容道捉拿曹操,却未能想到自己仍然还欠着曹公的一份未了之情呢!故事正如所料定的那样,关公在曹操提及闯五关斩六将一事时猛然想起,结果是让开一条路,放曹操跑了。这说明关公作为现实中的一个活生生的人实际上是信息不完全的,或者说是有限理性的,这是这个故事中的第二个博弈。

三.要不要走(守)华容道?孔明与曹操的“混合战略博弈”

好了,更精彩的故事还在下面呢!
张飞、赵云堵截曹军的地方只有一条路,他们只需要将人马驻守在路口就行了。但是,关羽知道,孔明在同意他的请缨后,他要去堵截的地方实际上有两条路,一条小路是华容道,而曹操另外还有一条大路可以绕行逃走。如果关羽将手下的五百校刀手兵分两路,分别驻扎在两条路上,则可以堵住曹操。但小本经营的刘家军军力单薄,在兵分两路下每一路人马都会兵寡将微,特别是关羽本人只能守在其中的一条路上。要是曹操走的那条路上没有关羽,其他那些小兵岂可阻拦住曹军精锐。所以,“占优战略”就是关羽集中全部人马只守其中的一条路口。但是,倘若届时曹操走的是另外的一条没人守的大路,岂不放走了他们!于是,关羽想到此便请教孔明。于是就有孔明的那个绝妙的安排:

【孔明曰:“云长可于华容小路高山之处,堆积柴草,放起一把火烟,引曹操来。”】

那关羽听了孔明的吩咐后却是一头雾水,但鉴于军师过往总是料事如神,一贯正确,从无差错,便依其计而行,带领五百校刀手直奔华容道去了。不过,那关羽此时也不乏幽默,便借此与孔明打一个赌,也要与他立一个军令状,要是按照孔明的安排逮不到曹操,也要给孔明一点颜色看看。
显然,在《三国演义》中,曹操在理性程度上与孔明相比是稍逊一筹的。孔明和曹操都是理性的,按照博弈论的语言,孔明和曹操都应该有“一阶理性”;但是,更进一步还有:孔明知道曹操是理性的,曹操也知道孔明是理性的所以,同样用博弈论的术语,孔明和曹操都还有“二阶理性”。因此,孔明知道曹操看见华容道上的烟火后会走另一条路,曹操知道孔明的诡计,因此猜想孔明会在此路上设伏兵,故而曹操以为识破了孔明计谋而令大军直奔华容道;但孔明还比曹操具有更高一阶的理性,他知道曹操知道孔明知道曹操看见华容道上的烟火后会走另一条路,故孔明知道曹操会如此所想而直冲华容道来,所以孔明令关羽在华容道上等着曹操,结果将曹操逮个正着。这里,罗贯中实际上潜在地假设了孔明还具有“三阶理性”,而倒霉的曹操仅仅只有“二阶理性”就到顶了。所以,在这个不公平的假设下,关羽堵截到曹操当然是不足为奇的。

四.捉放曹,诸葛亮在《隆中对》中编织的三方博弈

最后,我们再来破解故事中的谜中之谜——既然孔明知道关羽会放走曹操,也故意安排关羽在最后一轮去堵截曹操从而果真放走了关羽,那么,那“三国”中的智慧之神诸孔明为何要作如此安排呢?按常理说,作为交战一方的孔明,理应让张飞或者赵云去守最后一道关口的华容道,这样即使关羽在前面放走了曹操,他们中的任一人都可擒回曹操。问题是为何孔明未这样做呢?答案必然是——正是孔明故意放曹操走!这个答案初看起来似乎是荒谬无比的。可不是吗!孙刘两家正与曹阿瞒打仗,恨不得将曹阿瞒杀掉以谢天下,怎么会有孔明故意放走曹操一说呢?其实,只要我们联想一下孔明出道时的主张即他在《隆中对》中的战略,便不难同意此说!那三国时代群雄四起,各路诸侯皆欲统领天下。经前三国多年征战,大浪淘沙,最后只剩下曹操、刘备和江东孙权三足鼎立。此时,三分天下形势已定,曹操挟天下以令诸侯得一势,刘备自称是皇帝的叔叔有正宗血统且有爱民声誉得人和,而孙权以长江天险偏安江东一偶得地利,此时谁也难以一口吃掉谁。但是,三角形定律告诉我们,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于是,其中任两家若联合起来,不说可一举击败第三方,也可说足以抗衡剩下的另一方。所以,《隆中对》中孔明的战略是叫刘备与孙权联合,抗衡北方强敌曹操。赤壁大战取得的成果正是《隆中对》中孔明思想的印证。此时倘若将曹操拿住,肯定北方一极便将瓦解,剩下的将是由刘备与孙权角逐中原。但是,刚刚取得赤壁大战胜利的东吴正牛气冲天,兵强马壮,那81州地广人稠,周瑜帐下猛将如云,而刚于荆州新败的刘皇叔奔波流离于江湖,此时连个立足点都未找到,手下仅有关张赵三人,小本经营的他岂是孙权的对手,其结果必然是由孙权夺得天下,而自己完蛋。所以,留下曹操,维持三足鼎立的平衡,是刘家兄弟的保命之策。这孔明深知其中的利害关系,《隆中对》中的既定战略岂能忘记!所以,他如此策划让关羽放走了曹操,既成全了关公的美名,让其成为后世楷模,又达到了既定目标,同时还瞒过了东吴——没有听说孙权或周瑜为这事抱怨刘备,这真是“三国”中的另外一个谜!或许又是“有限理性”博弈吧!这是故事中的第四个博弈。
最后,我们来看那神机妙算的诸葛亮吧,他给关云长准备的台阶是:
玄德曰:“吾弟义气深重,若曹操果然投华容道去时,只恐端的放了。”孔明曰:“亮夜观乾象,操贼未合身亡。留这人情,教云长做了,亦是美事。” 玄德曰:“先生神算,世所罕及!”
用一点小小的迷信糊弄糊弄不明白为什么有万夫不当之勇的关云长为何逮不到穷途末路的曹操的小兵们,是诸葛亮在这里顺便玩的潇洒而已!

5. 关羽和马谡都违反了诸葛亮的军令,为什么诸葛亮不斩关羽而斩马谡?

诸葛亮挥泪斩马谡是三国演义当中非常有名的一个片段,虽然诸葛亮事后落泪,并对马谡其人表示惋惜和痛心。但这并不能掩饰马谡在街亭之战中所犯的严重错误,所以后世有很多人觉得马谡被诸葛亮斩杀实际并不冤。
但是与之相对的,蜀汉政权的核心人物关羽,曾经在赤壁之战过后,奉诸葛亮军令拦截狼狈逃窜的曹操及其残军。但是关羽义薄云天,重情重义,感念曹操曾经对自己的诸般关照,居然将曹操及其剩下的军队全部放走。
很多人觉得如果当初关羽没有将曹操放走,可能后来的形势对于蜀汉政权来说是非常有利的。所以关羽犯下的这个错误是同样是非常严重的!所以会好奇,为什么同样都是违反诸葛亮的军令,为何待遇大不相同?那么我们通过下面几个方面来分析一下,这其中的是非曲直吧!
关羽属于蜀汉政权的核心人物,诸葛亮没有权力处置关羽在三国演义当中,关羽是蜀汉政权当中的三大巨头之一。可以说关羽和张飞属于蜀汉政权当中元老当中的元老,是最早一批跟着刘备奋斗的兄弟。能让刘备说出“女人如衣服,兄弟如手足”这样的话,也足以证明他们这三兄弟之间的关系非常好!可以说只要张飞与关羽两个人不做出谋反之类的事情,他们犯再大的错,刘备也不会处置他们。
虽然刘备对诸葛亮尊崇有加,也给予了其非常大的权力。但这个权力当中并不包括能够让他处置关羽。更何况在古代那个崇尚道义的年代,关羽的所作所为也没有什么值得指摘的地方。
马谡仅仅是一个被诸葛亮看好的人才而已,根本无法与关羽相提并论不同于关羽的位高权重,除了刘备告诫诸葛亮,马谡其人不堪重用以外,马谡的地位与权力跟关羽完全无法相提并论。马谡在战场之上再怎么受诸葛亮重用,也不过是一军之将,指挥的军队也不过万人上下。而关羽作为荆州大军区主将,主管荆州大区的民生、政治与军事,统领数十万大军,这一点马谡没法和关羽比。
关羽华容道未杀掉曹操有情可原,而马谡犯的错误直接导致北伐计划泡汤当时曹操从赤壁之战中败退,虽然损失惨重,但是其部众仍然不在少数。根据《三国志·吴主传》:瑜、普为左右督,各领万人,与备俱进,遇於赤壁,大破曹公军。公烧其馀船引退,士卒饥疫,死者大半。也就是说,曹操原有的军队20万左右,死伤大半,但是其残存部队应该不会少于3万。而孙吴联军总共就5万余人,除去赤壁之战当中损失的,所以分给关羽的军队数量应该不会多于1万人。
关羽所率军队如果与这支疲于奔命的曹魏军队发生战斗,为了绝地求生,曹魏军队可能会爆发出强大的战斗力,加上军队数量大于关羽的军队,所以关羽有极大可能性战败。
诸葛亮策划实施的北伐前期准备颇多,但是难度也相当大。所以当他出于需要让马谡镇守街亭的时候,可以说将希望都全部寄托在他的身上。而且明确告诉他,街亭失守,北伐无望!但是马谡相当自负,不听副将王平之言。在战场之上擅作主张,导致街亭失守,直接导致此次北伐被迫中断,诸葛亮不得不退兵。于情于理,马谡违抗军令,处置失当,丢失街亭,导致北伐无望,如果不给全军一个交代,恐怕难以服众。如果不杀马谡,恐怕会让全军将士寒心,也会让枉死在街亭的蜀军将士难以瞑目!

两者地位不同,所犯错误的性质不同,直接导致了事情的处理方法不同。所以关羽放了曹操被后世称为“义”。马谡失了街亭被后世称为“傻”,其实从后世诸多材料均分析马谡确实是一个志大才疏之人,诸葛亮可以通过斩杀马谡稳定军心,那么诸葛亮为什么不这样做呢?

关羽和马谡都违反了诸葛亮的军令,为什么诸葛亮不斩关羽而斩马谡?

6. 同样是违反了军令,诸葛亮为什么不杀关羽,却杀了马谡?

《三国演义》中,有两个人违反了军令状,一个人是关羽,另一个人是马谡。但是,诸葛亮对这两个人的处理方式不一样,他放了关羽,而杀了马谡。诸葛亮为什么会这样做呢?
我认为,诸葛亮是故意让关羽去犯错误,而且是故意不杀关羽的。
换句话说,诸葛亮在排兵布阵的时候,知不知道关羽会讲义气放了曹操呢?肯定是知道的。那么,诸葛亮既然知道,为什么还要派关羽去最重要的华容道呢?其实诸葛亮的目的,就是故意要借关羽的手,放了曹操。
诸葛亮为什么要这样做呢?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诸葛亮要收复关羽张飞的心,确立自己的地位。诸葛亮刚刚去刘备那里,就得到刘备的高度重视。一方面,关张两人对诸葛亮是不是有真本事表示怀疑,另一方面,也因为诸葛亮夺走了刘备和关张两人的感情,两人有些嫉妒。因此诸葛亮才故意让关羽立下军令状,并派他去华容道。等到华容道关羽放走曹操以后,按照军令状,诸葛亮是应该杀掉关羽的。结果诸葛亮没有杀关羽,这样,一来,让关张对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有了清醒的认识,二来,诸葛亮给了关羽一个天大人情,关羽也不好再抵触他。诸葛亮因此一举确立了自己的地位。
原因之二是诸葛亮要故意放了曹操。因为按照他在隆中时给刘备分析的,只有天下三分,刘备才有立足之地。假如把曹操给杀掉了,北方群龙无首,必然崩溃。北方崩溃了,孙权和刘备肯定坐大。但是,这样一来,天下就只有两强。当这两强要决个高下的时候,肯定是孙权战胜刘备,刘备就死掉了。而放掉曹操,孙权必然和刘备联合,共同对付曹操。而且曹操的主要对手是孙权,刘备因此有时间进军益州和汉中,从而建立自己的根据地。
从以上可以看出,诸葛亮无论如何是不会杀关羽的。
同样是立下军令状,同样是错误,诸葛亮为什么要杀马谡呢?
要知道,那时候形势已经不同。第一,华容道之战,蜀汉是不能赢的,而街亭之战,蜀汉则是不能败的。因为失去街亭,蜀汉失去陇右三郡,北伐之事宣告失败,诸葛亮不得不带着军队退回汉中。
第二、马谡是诸葛亮最器重的一名将领。蜀汉末期,将领严重缺失,唯一称得上大将的魏延,又不听从诸葛亮的指挥,因此诸葛亮急需要找一个标杆来作为三军的将领。就像他后来找到姜维一样。也就是说,诸葛亮在着意培养马谡。可是马谡不争气,打了大败仗。这让诸葛亮十分生气。
第三,诸葛亮是一个十分重视纪律的人。如果马谡不杀,军纪涣散,而他们面临的又是一种前所未有的恶战,那将来一定打不赢。所以,无论如何,马谡非杀不可。
诸葛亮是大政治家,政治家最重要的,就是知道该在什么时候做什么事情。所以诸葛亮会在相同的事情上做不同的选择。


7. 诸葛亮为什么对放走曹操的关羽宽大处理对马谡却严惩不贷?

一个人想成就一番事业是很难的,稍有社会阅历的人恐怕都清楚,来自敌对阵营的事,往往处理着很简单,可己方阵营的事处理起来却非常难。哪怕《三国演义》中,被神化了的诸葛亮也是如此。



其实,诸葛亮在未出山前,虽表面上是一副“不问天下事,只做隆中人”的悠然模样,但实则却时时密切关注着外面的世界。且还相当会自我经营,比如都知道《三国演义》中非常著名的一句:卧龙凤雏得一而安天下。
所以诸葛亮无非在等待一个时机罢了。因为倘若他真想悠闲于乱世之中,岂能任由这种话传扬开来?就更不要说,他还总是自比管仲乐毅了。刘备读懂了诸葛亮的心思,因而连跑了三次,这才把诸葛亮请出山。



从此后刘备便一再替诸葛亮站台助威,每当关羽和张飞不服时,总见刘备悄无声地站在诸葛亮身后,立刻关羽和张飞就老实了——他俩可以不听诸葛亮的,但刘备的态度,却必须要支持。
但问题是,总不能总让刘备替诸葛亮“站台助威吧”,因而“华容道”便成了诸葛亮展示能力的机会。
诸葛亮用激将法,逼着关羽立下军令状离开后,刘备曾很担心,说:“吾弟义气深重,若曹操果然投华容道去时,只恐端的放了。”



诸葛亮的回答是:“亮夜观乾象,操贼未合身亡。留这人情,教云长做了,亦是美事。”
这妥妥的是一次黑话问答。刘备的意思很清楚:你我都清楚关羽义气深重,必会放了曹操,你为何却还要这样做,难道真想杀了我二弟?
诸葛亮的回答是:没错,关羽绝对会私放了曹操,我不会杀他,放心吧!
刘备于是说:这我就放心了!(先生神算,世所罕及)



果然关羽私放了曹操,虽闹腾了半天,最终啥事没有。刘备这次完全是配合着诸葛亮,表面上是替关羽求情,实则却是用行动告诉关羽和张飞:兄弟啊,就服了诸葛亮吧,否则我太难做人了。
由此诸葛亮确立了蜀汉二把手的地位,一举建立了威望!而蜀汉内部的人事调整,也宣告结束。这就是为啥关羽私放曹操却没事的原因。表面上看是凸显关羽义气深重,刘关张誓同生死,但隐藏在内的却是一次人事的调整,捋顺了“排位”,结束了之前关羽、张飞跟诸葛亮的争斗。



这就是因不杀关羽,诸葛亮得到的第一大好处:从此可以名正言顺地调配蜀汉资源,包括人事任命和相关调动,确定了自己的权威性。
《易》曰:易,不易之易。天下事从来都处于动态变化中。诸葛亮虽借助华容道,确定了自己的权威性,但当刘备死后,显然之前的“刘备和诸葛亮”的双核模式,宣告结束,取而代之的是“臣强君弱”的模式,蜀汉的平衡被打破。
此刻,诸葛亮就必须要进行第二次调整了,因为这种模式极其危险。由此马谡失街亭,便由一次偶然事件,升级成了关系到蜀汉稳定性的重大事件。



马谡该杀吗?若论军令,如华容道时的关羽一样,是必须要杀的。但显然由于有了关羽的前车之鉴,倘若诸葛亮饶恕马谡,谁也没话可说。但为何诸葛亮却非要问斩马谡?就一个原因,只因没了刘备。
再说明白些就是,诸葛亮必须要把自己稳固在“二把手”这个位置上,否则蜀汉会因君臣失衡,极易造成倾覆。



由于马谡是诸葛亮一手培养起来的,从《三国演义》中可以清楚的看出来,诸葛亮对他抱有多大希望,俨然是诸葛亮接班人的态势。哪料却犯下了如此重大失误,导致了一出祁山在大好局面下全面崩溃,诸葛亮都不得不冒险,唱了空城计。
因而杀马谡,其实就等于诸葛亮在对自己动手,跟着他上表自贬。刘禅理解了诸葛亮的苦心,给予配合。如此一来,诸葛亮就等于向所有人宣告:我诸葛亮再强,也是为了蜀汉,我是忠心不二的臣子。



刘禅由此确立了权威,而诸葛亮杀马谡,也便得到的第二大好处,消除了所有人对他的怀疑,避免了以后人事调整和资源调配上的被动。
所谓,天下事即人事!显然,若诸葛亮未能捋顺清人事关系,他再大的本事,也会因为内部的严重掣肘,而施展不开的。因此才说,一个真正有本事的人,也必然是一个善于利用一切机会,给自己创造施展空间的人。否则必会是“有才难施,有志难伸”,这点不可不察!

诸葛亮为什么对放走曹操的关羽宽大处理对马谡却严惩不贷?

8. 诸葛亮故意让关羽放走曹操,他究竟为何这样做?

诸葛亮故意让关羽放走曹操是为了实现自己的战略目标。诸葛亮在南阳的时候已经给刘备做出了详细的战略计划,诸葛亮的计划将来是刘备、孙权、曹操三个人并立于世,形成三国鼎立的局势,如果现在曹操死在关羽手上那么这样的战略构想将不复存在。孙权和刘备之所以联合在一起,是因为北方曹操势力的威胁,曹操占据着整个北方中原地区,是所有地方势力当中实力最强大的一股力量,孙权和刘备任何队伍都不能独立对抗曹操。

所以他们暂时性的联合在一起。他们有相同的敌人,相同的战略目标,是这些利益关系把他们两个紧紧的绑在一起,如果此时曹操被杀死,中原地区将会再度陷入混乱局面,那么孙权和刘备之间的联盟也将随之破裂。诸葛亮首先要拿下刘备的第一个根据地荆州,孙权之所以不敢用武力手段处理刘备和孙权之间的矛盾,就是因为它们有共同的敌人曹操,如果曹操在赤壁之战中被杀死,孙权的第一个敌人就是刘备,刘备不可能在荆州站稳脚跟,所以现在曹操活着比曹操死掉要对刘备更加有利用价值。

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要结合在一起综合考虑。刘备现在最紧要的事情就是在荆州站稳脚跟,不断积蓄自己的力量。这已经是诸葛亮为刘备谋划的最好局面,如果他们共同的敌人曹操被消灭,当时刘备的力量根本不可能独立抵挡住孙权的大军。

诸葛亮还考虑到关羽的个人因素。曹操曾经对关羽有知遇之恩,关羽是一个非常重情义的人,将来也必定是刘备阵营当中镇守一方的大将军,诸葛亮需要给关羽一个机会还清曹操的人情,以后在战场上相见关羽也能投入自己的全部战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