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生的心理问题

2024-05-03 02:04

1. 毕业生的心理问题

 毕业生的心理问题
                      导语:如今的大学毕业生在就业问题上往往会遇到一些问题,而压力如果得不到必要的排遣和缓解,就有可能引起内分泌失调,并出现各种心理问题,甚至可能出现神经上和躯体上的疾病。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毕业生的心理问题以及相关的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1】毕业生的心理问题 
    有的大学毕业生说:“许多人都说我们是‘天之骄子’,说我们是‘皇帝的女儿不愁嫁’,其实我们什么都不是。我们每个人都是在‘望子成龙’、‘盼女成凤’的期盼下进入大学的,可是进入大学以后却发现,自己既不是‘龙’也不是‘凤’,只是万千学子中普普通通的一员。现在毕业了,就业压力这么大,我们都不知道自己该何去何从了。‘十年寒窗苦’,终于熬出头了,怎么也得找个像样的工作呀,如果找个高中毕业生就能胜任的或者收入特别低的工作,真是不甘心。”
    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社会要求高,家长期望高,个人成才欲望强烈,但由于他们心理尚未成熟,是心理障碍的高发人群。而大学毕业后的就业阶段又会面对很多问题,所以心理问题更是不容忽视。
     一、情感方面的问题。 
    在大学里,谈恋爱的学生很多,可是毕业以后,为了自己以后的发展,很多人不得不劳燕分飞,以致双方都非常痛苦。
     二、强烈的受挫感。 
    就像有些毕业生说的那样:“我们什么也不是。”这类学生焦虑、压抑、缺乏自信,对什么都感到力不从心,无法适应面临的一切。
     三、凡事都看不惯。 
    这种学生通常是以自我为中心,对身边的人和事不屑一顾,看谁都不顺眼,还经常感叹自己“怀才不遇”,总觉得在哪个单位工作都没有乐趣、都“屈才”。
     四、眼高手低。 
    这样的毕业生在找工作时特别挑剔,这山望着那山高,缺乏脚踏实地的精神,不愿去做平凡的工作,而且,他们经常是一件事情还没有做完、没有做好,就想做第二件事情,结果可能连一件事也做不好。
     五、盲从心理,患得患失 。
    大学校园里的“本本族”可能是最好的例子。许多同学没有明确的目标,看到别的同学在考各种证,自己也就跟着考,其实他们根本不知道这些证对自己到底有什么用,根本不知道自己是不是真的需要,完全是随大流。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发展“路数”,不要什么都跟别人学,要自己走自己的路。有些人虽然拿到了“本本”,却并没有真正掌握该项技能,这样的“本本”就更是没有任何实际意义了。
     六、过于理想化。 
    有的大学生总是沉浸在理想的王国里,觉得任何事情都应该特别完美,抱有各种不切实际的幻想。
    对于以上问题,提出了以下一些解决办法:
    首先、大学毕业生在进入社会以前,要在思想上进行转变。在学校,学生的任务就是学习,而走入社会以后,需要的则是各个方面的能力和素质,所以,要对自己重新定位、改变角色,并且要去感受社会,认真地投入到实践中去,努力适应环境。
    其次、不要好高骛远。大学毕业生要学会客观地评价自己,给自己定的目标要符合实际,不要太高。不要对任何事情都寄予非常高的希望,不要太追求完美,要学会调整理想与现实之间的距离,同时要能客观地分析自己的长处和不足,从实际出发,找到一个适合自己的位置。
    最后、就是要调整心态,遇到挫折不要丧失信心。要认识到,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越多,学习的机会也就越多,要学会在挫折和困难中提高自己。
     【2】中职生的常见心理问题 
    学生的心理问题就是很多学校的一个教育方面需要关心的问题。因为学校教育主要以育人为主,而掌握学生的一个心理特征就是教育学生的首要基础了,如果心理都不了解是教育不好学生的。那么对于学生应该有哪些会出现的问题呢,其实有不同的学生不同的问题,例如说到的中职生吧,心理问题有很多种,但是总体还有有一个大概的趋势,如果掌握了就可以教育好了。
    1、第一个,学生的心理问题就是很多学校的一个教育方面需要关心的问题。因为学校教育主要以育人为主,而掌握学生的一个心理特征就是教育学生的首要基础了,如果心理都不了解是教育不好学生的。
    2、第二个,那么对于学生应该有哪些会出现的问题呢,其实有不同的学生不同的问题,例如说到的中职生吧,心理问题有很多种,但是总体还有有一个大概的趋势,如果掌握了就可以教育好了。
    3、第三个,其实对于中职生来说,一个心理问题就是很多的中职生是因为成绩不好才读中职的,所以有一个自卑心理,或者认为是比别人差才读,还有一个就是放弃自我的心理,导致学生容易逃课之类的。注意事项:
    根据以上来说学校教育主要以育人为主,而掌握学生的一个心理特征就是教育学生的首要基础了,如果心理都不了解是教育不好学生的。那么对于学生应该有哪些会出现的问题呢,其实有不同的学生不同的问题,例如说到的中职生吧,心理问题有很多种,所以一定要了解。
     【3】大学生的心理问题 
     一、出现心理问题的原因 
    任何心理问题都有其诱发的原因,那么,诱发大学生心理疾患的因素有哪些呢?我们认为可以分为外界因素和自身因素两个方面,外界因素主要有社会历史、学校、家庭三个方面,个体自身因素主要是指个体心理品质。外在因素可以简单的分为以下三者:
    1、中国传统文化塑造的民族性格、民族心理是容易诱发大学生心理障碍的一个重要因素。我国是一个封建历史特别长的国家,封建大一统思想和自给自足的封闭型的小农经济,形成了腼腆、含蓄、矜持的“内向型”民族性格,对个性心理少有关爱和研究。这种“内向型”性格,固然有其优点,但也极易诱发心理疾患,并且往往得不到及时的、有效的心理疏导。文化价值观念的转变激起大学生心灵的“振荡”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急剧变化的时代,随着西方文明涌入,网络时代的到来,迅速涌现的新事物、新思想、新潮流,给原有的`传统的、稳定的价值体系很大的冲击。知识经济行将到来,复合型人才的高要求,使得大学生们面对社会人才的激烈竞争感到彷徨,在拼命拿各种证书时,却无法把握自己的未来命运。人们很难对什么最能体现人生的价值、什么样的生活才是幸福的一系列问题达成共识,甚至不同年龄阶段,同一个人对同一问题回答也不一样,从而使人产生不安和焦虑。久而久之,这就成为心理问题产生的一个诱因。
    2、家庭原因。父母处事态度、生活方式等家庭氛围的影响。事实证明,父母感情和谐、兄弟姐妹相亲相爱的家庭氛围,往往使个体形成谦虚、礼貌、随和、诚恳、乐观、大方等良好的人格特征。反之,家庭成员之间如果经常吵闹、打骂,则易使个体形成粗暴、蛮横、孤僻、冷漠等不良的人格特征。有的大学生父母婚姻的不幸,也会给他们造成心理上的阴影家庭教育方式存在的问题现在的大学生很多是独生子女,从小父母对他们的生活溺爱、包办过多,但对他们的考试成绩、升学、成才期望又过高,这样,一方面使他们养成了任性、依赖,骄横的心理,适应生活能力差、社会交际能力弱;另一方面,又使他们面对父母“望子成龙”的目光,容易产生恐慌、焦虑、内疚的心理,惟恐考试成绩不好,不能升学、不能成才而无颜面对父母。
    3、学校原因。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关心,教育的力度不够。
    传统教育模式的内在惰性、多年来高校的专业设置和以“学科本位”为主题的课程设置,其实质就是专业教育的模式。不可否认,这种教育模式对培养大学生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应该看到这种教育模式所产生的弊端。在这种教育体制下,培养的大学生多是秀才,少有人才,往往专业知识扎实而个性心理却不太健康,意志品质脆弱,很难是一个全面发展的人。我们今天呼唤素质教育,就是因为素质教育是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尊重学生主体和主动精神,开发人的智慧和潜能,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
     从自身因素考察,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学习与生活的压力。初入大学校门,课程及学习方法等较高中时期发生了很大变化,父母对子女的期望值不断升高,考试成绩尤其是英语学习的压力,生活上习惯的不适应,比如南方和北方的生活习惯、方式改变比较大。许多学生不但没有从高中应试教育走出的放松感,反而觉得学习压力加重,一些心理素质较差的学生因此而导致心理障碍。
    2、环境不适。很多学生都是只身在外地读书,而且是第一次离开父母和家庭。曾经受家长溺爱的学生,因缺乏生活的实际能力和技巧,导致无法适应新环境,不善于和新同学、老师进行正常的人际交流交往。环境的变化,在角色转换与适应中,产生一些障碍。许多学生都会由此而感到环境生疏,人际关系淡漠,一些学生会因此而产生孤独、焦虑、自闭,严重者甚至产生自杀倾向等问题。
    3、情感困惑。当今大学生拥有激情和活力,殷切的希望和异性展开交际交流,并且急于在这种交往中表现自己的素质和能力。然而一旦受挫,如果不能很好的调节自己的内心情绪,就会出现严重的心理问题,甚至自杀,现在高校中的自杀事件大部分由此而产生。
    4、缺乏疏导。我国部分院校没有设置专门的心理门诊或诊所,有的只是摆设。学生的心理问题不能够及时被发现,也不能及时接受心理辅导,部分学生的心理疾患越来越严重,甚至出现行为方面的问题。许多高校心理咨询工作开展得并不尽如人意,一是因为参与咨询的教师生理、心理卫生方面的知识尚欠缺,并非专家型的,所以难于对学生的心理问题开出对症下药、药到病除的处方,二是心理咨询的一些手段、方法落后、陈旧,适应不了学生的要求,以致学生一旦有了心理问题,也不太愿意去心理咨询中心解决。
     二、心理疾患的表现 
    1、情绪表现。心理疾病的初期通常体现在情绪变化上,有些学生会出现情绪低落、兴趣减少,脾气暴躁、容易发怒,有的则是出现不必要的焦虑、紧张,担心甚至恐惧。有的会出现自杀征兆。
    2、行为表现。学生会出现沉默寡言或者过分活跃,离群独处或有暴力倾向及行为问题,如逃学,偷东西,沉迷网络,经常性的自言自语等都属于言语障碍。出现上述表现的学生已经发出明确的心理求助信号,应该给予高度重视并给予及时恰当的心理辅导和治疗。
    3、生理表现。部分学生不但会在情绪、行为上有所表现,还可能出现生理上的症状,而通过检查却无躯体疾病,如头疼耳鸣、全身酸楚四肢无力、睡眠障碍等。有的学生还会出现恶心、厌食、暴食等症状。
     三、怎样进行心理保健 
    自我保健主要是正确客观地面对自己与社会,其主要体现在:
    1、认清自己,给自己一个正确的衡量标准和评价,无需求全责备、作茧自缚。在选择适当目标完善自我的同时,还应看清自身的不足,努力改进,并保持愉悦的心情。
    2、面对现实,正确认识自己的长处与短处,不制定无法实现的目标,不为力所不及的事情苦恼,也不拿自己的短处与别人的长处作比较,以平和的心态对待学习和生活中的一切。
    3、乐于交往,良好的人际关系不仅能增进同学友谊、师生关系,更能使自己保持心理平衡。学生可以向好友诉说喜怒哀乐,或与辅导教师交流,以缓解和消除心理压力或紧张。
     四、心理治疗的措施 
    1、建立友善关系 辅导教师应该尽量保持与学生平等相处的关系,可以适当的提供自己的经历或其他有针对性的个案或例子,籍此让学生学习生活经验。但要避免压制性的说教,逐渐帮助学生寻找适当的适应方式,有效的处理问题。
    2、注重亲友的辅导和教育 与学生的父母和朋友交流,不仅可以得到更多信息,还可以帮助学生的父母学会如何用有效的方式对待子女。父母适当的帮助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3、及时发现与治疗 学校应该开设心理门诊或心理课程,定期给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发现有心理障碍的学生应该及时请心理辅导老师或心理治疗医生给予疏导和治疗。
    ;

毕业生的心理问题

2. 毕业生心理问题有哪些

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1、焦虑心理:由于担心不能达到预期目标或因为盲从、自负、自卑等原因,求职时遭受拒绝或失败等挫折而形成的紧张不安的情绪状态,它是由心理冲突或遭受挫折而引起的,是一种复杂情绪的反应。 

2、自卑心理:一些大学毕业生自我评价偏低,过低估计自己的知识和能力水平,过低评价自己的意志力。表现在择业过程中,悲观失望,抑郁孤僻,不思进取,不敢参与择业市场的激烈竞争,等等。 

3、自负心理:与自卑心理相反,有的大学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自我评价过高,择业条件苛刻,形成自负心理。
  
4、盲从心理:有些毕业生,尤其是独生子女毕业生,虽然接受了高等教育,但在很多事情上还是缺乏一个大学生应有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表现在求职择业时,从不按自身具体条件独自思考、分析,盲目效仿,即使是求职材料,也是千人一式,众笔一辞,没有自己的特点和重点,因而很难受到用人单位的垂青。 

5、攀比心理:青年学生大多血气方刚,喜欢争强好胜,虚荣心较强,容易引起攀比心理,形成了较高心理期望值,这种攀比心理使得不少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四处碰壁,迟迟无法签约。 

6、依赖心理:在就业过程中,一些大学生缺乏主动参与意识和竞争意识,而寄希望于学校、家庭或就业主管部门,缺乏择业的主动性等,思想和依赖心理严重,使自己在就业中处于劣势。

3. 毕业生心里问题?

针对以上现象的产生,不少专家认为,这一方面反映出社会转型时期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在不断扩大,另一方面也折射出部分大学生存在的心理困境。就目前来看,大学生就业的心理困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困境一:心理误区多。面对激烈的竞争,毕业生容易产生心理误区,他们或相互攀比、缺乏主见,或脱离实际要求、不能适应社会,因而就会产生焦虑、失落、恐惧等情绪。

困境二:心理冲突增多。有的毕业生心理冲突明显,表现为有远大理想但不能正确面对现实;注重实现人生价值但缺乏艰苦创业的心理准备;渴望公平竞争但期待自己特殊化;希望独当一面又渴望别人帮助。

困境三:就业目标模糊。目前,由于高校培养人才的模式,在专业理论、课程设置等方面与市场需求脱节,毕业生专业不对口,职业知识和技能相对匮乏,大学生缺乏足够的“就业力”,导致“毕业生不知何处找工作”,表现为或急功近利、缺乏远大理想,或见异思迁、朝秦暮楚,或职业目标长时间没有确定。

困境四:自我认知偏差。由于年龄结构、文化素质、群体意识的特殊性,大学生形成了其独特的心理结构和人格。有些学生往往自我估价过高,总希望尽快找到实现自我的场所,尽早在社会舞台上扮演主要角色,而现实往往令他们大失所望。于是,缺乏自信,怨天尤人,不善于竞争等现象,就会在部分学生身上出现。

困境五:心理封闭。有些学生在找工作时疲于奔命却总是不尽人意,经历了一次次的打击却仍没找到合适的工作后,他们就产生自我怀疑和恐惧社会,甚至出现多疑、孤僻、自卑等症状。


高校心理辅导有待加强

当前部分大学生在就业时产生的心理问题,不仅对学生本人不利,对其家庭,对社会,也是一种不安定的因素。因此,有关大学生心理健康以及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引起了社会普遍关注。
面对较高的就业期望值和不容乐观的就业形势,一些工作无着落的大学生出现焦虑、迷茫、失落等症状,觉得前途灰暗,心理压力较大。学生这些心理问题的产生,凸显出高校就业心理辅导工作的不足。

“今年需就业的劳动力总数在2400万人左右,而新增的就业岗位预计仅有1200万,城镇就业供求缺口在1200万左右,因此,会有相当一部分的高校毕业生找不到工作或就业不如意。对于高校毕业生这一掌握知识但被现实生活所压抑的群体,他们应得到政府和社会更多的关怀。”复旦大学副校长蔡达峰认为,“高校可开设就业心理指导方面的课程或培训,指导学生用正确心态对待就业。”

在临近毕业时,高校老师应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竞争,鼓励他们树立乐观、平和的就业心态。高校进行就业心理辅导,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择业观,是高等教育的应有之义。有专家指出,高校专业化、精英化教学模式的天然缺陷,容易导致学生自我期望值过高而又不适应现实社会。因此,高校可以通过其他渠道借鉴经验,保证必要的人员编制和经费投入,建立系统的培训课程,邀请专业人士为学生进行求职心态的调整和择业技巧的教授,或者通过“一对一”的辅导,引导学生在实现自我的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择业观。同时,有关人员应多与学生谈心,帮助他们释放压力,让学生转变观念,主动适应社会的需求。

毕业生心里问题?

4. 大学毕业生常见的心理问题

 大学毕业生常见的心理问题
                      一个人为什么要选择这种职业而不选择其它职业,为什么到这个地方而不去其它地方等,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就业动机支配的。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大学毕业生常见的心理问题,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大学毕业生常见的心理问题一: 
     1、常见心理问题。 
    (1)理想与现实的冲突。大学生的理想丰富多彩,在择业时对理想的追求又比较强烈,而部分毕业生缺乏经验、眼高手低、对自己往往有过高的评价或盲目就业,一旦不能找到自己理想的单位或在单位中不能胜任工作或不能和恋人在一个地区工作等等问题的显现,使毕业生产生焦虑、紧张、急躁、怯懦、自卑、嫉妒等心理,从而拉大了理想和现实的距离。
    (2)独立与依赖的冲突。就业制度的改革和国家对毕业生就业创业出台的相关扶持政策给毕业生提供了良好的机遇。但作为学生来说,家庭的过度保护、学校的旧的教育模式使其缺乏相应的独立自主能力、抗压能力,当他们要为自己的未来进行选择时,要对自己的未来负责任时,强烈的依赖心理和竞争意识的缺乏,往往使毕业生不知所措,从而产生一系列心理问题,有的学生甚至推迟就业或不就业呈逃避状态。
    (3)自我评价与社会认同的冲突。学生毕业时手里都有专业文凭和多种资格证书,对自己的评价总体是较高的。但学生在校时,学校的传统教育模式制约了学生的个性素质培养,导致毕业生的主体意识、参与意识、竞争意识的缺乏。由于他们缺乏社会经验,忽视了社会对人才要求的变化,现在用人单位越来越注重毕业生的良好的素质。学生的自我预估与用人单位选择人才的标准产生了一定的差异,在此择业就业期间,这种矛盾使部分毕业生产生了心理冲突。
     2、心理调适策略。 
    (1)树立良好的择业心态。要改变一次就业定终身、一步到位的观念,要根据自己的实力确定适当的择业目标。要客观面对现实、客观分析自己的优势与劣势,适时调整自己的目标。要避免从众心理、依赖心理、怯懦心理,不盲目追求知名企业,不用别人的择业标准来定位自己的标准,不要一味的依赖学校、家长、老师的帮助,要主动的积极地去寻找机遇。
    (2)做好充分的就业准备。要正确认识社会、搜集相关的就业信息包括就业政策、就业机构、劳动力的供求状况、招聘信息等。要备好求职材料包括求职信、个人简历、推荐表、学业成绩及获得的各类荣誉证书等材料。要学习相关的择业技巧包括了解择业程序、学习面试礼仪、注重形象的塑造。
    “90 后”高职大学生是崇尚自我、个性张扬的一代;是过早成熟又幼稚十足的一代;是新时期的开拓者、新型的一代。大学作为“90 后”高职学生来说,是他们塑造健全的自我意识、人格品质,培养健康的学习心理、健康的情绪与情感的圣地。我们只有正确全面的了解“90 后”高职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引导他们培养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进而培养良好的心理环境,进一步塑造健全的人格,使“90 后”高职大学生能更好地投入到学习、生活、工作中去,更好的发挥自己的作用,体现自己的价值。
     大学毕业生常见的心理问题二: 
    1、焦虑心理:由于担心不能达到预期目标或因为盲从、自负、自卑等原因,求职时遭受拒绝或失败等挫折而形成的紧张不安的情绪状态,它是由心理冲突或遭受挫折而引起的,是一种复杂情绪的反应。
    2、自卑心理:一些大学毕业生自我评价偏低,过低估计自己的知识和能力水平,过低评价自己的意志力。表现在择业过程中,悲观失望,抑郁孤僻,不思进取,不敢参与择业市场的激烈竞争,等等。
    3、自负心理:与自卑心理相反,有的大学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自我评价过高,择业条件苛刻,形成自负心理。
    4、盲从心理:有些毕业生,尤其是独生子女毕业生,虽然接受了高等教育,但在很多事情上还是缺乏一个大学生应有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表现在求职择业时,从不按自身具体条件独自思考、分析,盲目效仿,即使是求职材料,也是千人一式,众笔一辞,没有自己的特点和重点,因而很难受到用人单位的垂青。
    5、攀比心理:青年学生大多血气方刚,喜欢争强好胜,虚荣心较强,容易引起攀比心理,形成了较高心理期望值,这种攀比心理使得不少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四处碰壁,迟迟无法签约。
    6、依赖心理:在就业过程中,一些大学生缺乏主动参与意识和竞争意识,而寄希望于学校、家庭或就业主管部门,缺乏择业的主动性等,思想和依赖心理严重,使自己在就业中处于劣势。
     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自我调适 
     当大学生遇到了就业心理困扰时,可以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自我调节。 
    1、要有正确的自我评价。“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长处,也有自己的缺点和短处,所以每个毕业生对自己都应有客观和正确的认识,对自己的所学专业,工作能力,爱好特长,优势劣势有一个完整的把握,这样才能在就业中克服缺点,发扬优点,找到自己较满意的职业。
    2、要积极调试自己的职业意向与职业抱负。
    人生是大海,得学会掌舵。要根据自己的兴趣条件和爱好来确定航向。有些大学生自认为天之娇子,找工作往往眼光过高,常常产生要么他看不中人家,要么人家看不中的现象,从而造成就业受挫,产生心理失衡,因此,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应不断调适自己原有的不切实际的就业取向,使自己的心理定位与择业目标相适应。
    当代大学生要求树立长远的职业发展观念,放弃过去那种择业就是“一次到位”,要求绝对安稳的观念。择业时要看长远一些,学会规划自己的整个人生的职业生涯。
    3、克服盲从心理,增强自信心。坚强的自信是伟人成功的源泉,自信能使平平凡凡的人做出的惊人的事业来,随着就业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大学生要不断增强自主择业的意识,要充满信心,主动出击,要相信自己的才能,满怀信心地推销自己,展示自我。
    4、志当存高远,脚要踏实地。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大学生就业要“志当存高远”,切忌“这山望着那山高”,与此同时,毕业生还应做到脚踏实地,仔细认真的做好每一份工作,使自己的求职愿望与社会需求相适应。
    当代大学生遇到各种就业问题都要及时自我调适克服。大学生不能仅仅适应于“这里的黎明静悄悄的”校园氛围,更要适应“大风起兮云飞扬”的社会,以积极的心态, 顽强的斗志,稳定的情绪,热观的心情,必胜的信念,创新的意识,向自己理想的目标冲刺。
     毕业生哪些心理阻碍就业和解决方法 
    大事干不来,小事不愿干,眼高手低使毕业生遭遇就业尴尬。
    据中国经济景气检测中心的一项调查显示,在北京、上海和广州的900名受访者中,五成人认为大学毕业生谋职时眼高手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北京高教学会心理咨询研究会理事林永和说,目前,这种不良的求职心态很普遍,可能对毕业生的心理健康造成危害。
     毕业生跳槽七成原因是眼高手低 
    “他们眼高手低的表现大致分为三类,即看不上小事,不愿尽心干;老想干大事,但又没经验;这山望着那山高,老想挑或跳到更好的地方。”林永和告诉记者。
    一名毕业于名校的学生对记者说:“我怎么能去小公司,看以前毕业的学长现在都混得那么好,我也应该做大事业。”心气高的不仅是正在求职的毕业生,有些入职早的同学,也没有踏实地从基层做起,有位同学说自己不想每天都干鸡毛蒜皮的小活,总盼着有天能干大事。而据一项调查数据显示,新入职的毕业生跳槽,70%是因为眼高手低,不能从头干起。
     浮躁和攀比让心理失衡 
    浮躁的心态导致了毕业生“眼高”。“浮躁的心态,说到底就是求名、求利和两者兼得。”林永和说,现在求名的人变少了,而求利和两者兼得的人多了。这类毕业生其实就是太注重人生存的本能,哪能给自己带来更大的收益就奔哪去,以至于他们不安心工作,吃着碗里看着锅里的,随时准备跳到更好的地方。另外,过强的自尊也使毕业生这山望着那山高。他们盼望着能超越别人,也会变得眼高。
    “缺乏工作经验让毕业生手低。”林永和分析道,现在有些毕业生已经意识到了自己涉世未深、能力不足,在求职时,和周围人比较,就特别容易因自身的劣势而感到自卑。
    因此,这些毕业生梦想着超越别人、干大事,但实际上却缺乏实践经验和工作能力,这就让自尊和自卑纠结在一起,内心有两股力量在对抗。这样极易打破毕业生的心理平衡,一方面,总是想着“别人行,我为什么不行”、“在这个单位真是屈才”等,以至于持续处于焦躁不安的情绪下,久而久之,会危害心理健康,让他们变得冷漠、暴躁和焦虑。
     择业就业四项法则 
    林永和告诉记者,他最近正在进行这方面的研究,想对眼高手低的`毕业生提出四项就业法则。
    一是“择人所需”,即自己要站在用人单位的角度考虑,他们需要什么样的员工,不能异想天开,只想一步到位。如果有适合自己特长的工作单位,小点也不怕,能得到锻炼才是目的。
    二是“择业所长”,如果你选择的单位或行业有发展前景,即便不是国家机关、跨国公司或热门行业,也要降低心理期待值,投入到这些工作中。
    三是“择家所利”,指的是选择职业和单位时不要总以自我为中心,要多站在家庭和亲人的角度考虑,如是否便于照顾父母;不能总是无休止地挑三拣四,要考虑家人的感受。
    四是“择己所长”,即兴趣对人的工作热情起到了很关键的作用,心理学研究早就发现,做自己喜欢的事,成功率更高。因此,不必太在意外在的东西,这才能充分发挥你的优势。
    一、求职前作详细的策划。求职者在求职前应作全面详细的策划,它包括对自身能力的评估,对准备应聘的职位所需哪方面的能力有所了解,你的竞争对手主要地是哪一类的人,他们和你相比,有哪些优势,又有哪些劣势?同时还应确定好求职的渠道,如:是通过网上进行求职还是通过传统的渠道去求职?或是两种方法相结合去求职?又或是通过自荐的方式去求职?这些都得根据你个人的实际情况来决定。孙子曰:“多算胜,少算不胜,况无算乎?”。
    二、对要应聘的职位应有相应的了解。求职者只有对自己应聘的职位有一定的了解,才能围绕该职位,写出有针对性的简历,在面试时才能提出于该职位相关的一些独特的见解,这样才能大大地提高求职的成功率。例如,你应聘的是广告文案的职位,如果对该职位有相应的了解的话,则在写简历或面试时就会自觉或不自觉地着重地介绍你自己在文字功底、人际关系的协调能力和创意方面的优势,而不会因望文生义,只表现你在文字功底方面的才能,要知道,一个广告文案者的创意才能和协作能力有时比文字功底更为重要。
    三、面试时应把握好分寸和技巧。
    1、不能过于被动。通常,在面试时过于被动的人都会错误地认为只要事先按一些有关面试技巧的文章里所介绍的去准备好主考官可能要问的问题的答案,然后主考官问什么问题自己就照着答什么问题就可以了。其实这是个很大的错误,因为我们哪怕事先准备的怎样周到,到了面试时主考官都可能会问一些我们出其不意的问题,而且用这种方式去面试,过于被动,容易被主考官牵着鼻子走,容易被问及一些对求职者本身是劣势性而且难以用技巧去掩饰的问题,如对方如十分看重工作经验的话,对方首先就会问你有多少年的工作经验,如果求职者是刚毕业出来的话,应如何回答呢?说谎显然不行,说经验并不是主要的主要要看个人能力之类的话吧说服不了对方,很可能就会因此而泡汤。而如果求职者能运用先发制人的策略就不同了,例如,在一开始谈话时就要牢牢地把握主动权,一阵寒喧过后就有意识地引导主考官问你你想他问的问题,而不给他思考时间来问你他想问的问题,而这些问题的答案当然你早就准备好了,只有这样,求职者才能牵着主考官的鼻子走,让他顺着你的思路去问你你想要他问的问题。
    2、尽量讲述你曾做过的某个成功的个案,以此来表现你的卓越才能。因为个案的说服力是最强的,但这要很有技巧地引导主考官认真地听你讲完才能发挥其最大的作用。如何才能做到这一点呢?
    ⑴、在保持真实性的前提下,事先要尽量将该个案编得有故事性、情节性。
    ⑵、在讲述前应先引起对方对你要讲的个案产生浓厚的兴趣。例如,可能对此个案做一个简要的介绍,或者对它的曲折性、困难性、传奇性做一个概括,使对方自动问你这个个案的详细经过是怎么样的,然后你就可以说这样可能要花你多些时间,这时对方在好奇心的驱动下,就顾不得那么多了,会叫你尽快讲出来。
    ⑶、在讲述时注意保持与对方目光适当的接触,这样一方面可表示对对方的重视,是一种礼貌,另一方面则能起观颜察色,时刻注重对方的反应的作用。
    ⑷、一旦对方表现出有些不耐烦的情绪,你可以在适当的时候运用一些技巧使对方再次提起兴趣。比如在讲到一个广告个案在实施的过程时,你可以叹一口气,略作停顿,吊一吊对方的胃口,等对方问你为什么叹气时,你才继续讲那时遇到了很大的因难,但你还是想出了一个绝妙的办法将它解决了。
    总之,为使对方能听完你的故事,应尽量运用技巧,这样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记住,讲述一个成功的个案并让对方认认真真地听完比任何的说服方式都有效。
    3、姿态不能过高或过低。在面试过程中,所表现的姿态过高或过低都是错误的,表现的过高令人难以接受,必竟现在是“买方”市场,而表现得过低又会被对方看低,认为你没有真才实学。正确的方法是原则上保持中庸,再因人制宜,该高的则高些该低的则要低些,但不宜过头,应掌握其火候,即使要说些好话也要巧妙些,切不可过于露骨。
    四、要趁热打铁,突破最后一关。事实上,如果当时面试的人就你一个的话,那么,能否被聘用一般当场就可以决定了。如果对方对你所表现的态度很为热情,同时又说要考虑考虑,则表明他对你已有很大的好感,只是可能性格上的尤柔寡断,还有点犹豫,这时如果被动地等候回音就有很大的概率会使你功败垂成,失去这次机会,这时,我们就要运用一点技巧来促使对方当场下决定了。比如你要是个跳槽者,则可以说如果不离开原单位的话你明天就要到某地出差,要过很长时间才能回来,这样就可以迫使对方下决定了,一般来说在这种情况下对方都会决定聘用你的,如果当时不被聘用则表明你真的还不合对方的要求,以后被聘用的概率也是非常之少的。
     面试:了解企业文化 
    设计一份精美简历,参加一轮又一轮的考试,准备一套职业服装,背好英语的自我介绍,是应届生们求职时所做的事。
    但这些准备还不够。公司来到你们学校进行招聘宣传的时候,你幸运地通过考试而进入面试的时候,你所要做的不仅仅是听报告或回答面试人员的问题,你所要做的重要一点是了解企业的文化。
    企业的正式员工有时也没有融入企业的文化。因为文化不是一个实体,它包含企业的精神,见证企业的发展,也预示企业的将来。企业的理念、价值观、团队合作都是其中一部分。
    大公司凭借自己的实力,总是有机会在很多场合宣传自己的企业文化,应届生们可以很容易地进行了解。但公司的宣传词通常比较概括、简洁,单凭此无法真正获得对公司的了解。公司的文化是在公司的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所以了解公司的详细的发展历程是应聘者应该做的。公司招聘新人,是它在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链条。或者公司原有的业务需要扩大规模,或者公司需要开展某项新的业务等,招聘新人是为公司的进一步发展服务的,并非是公司每年有义务地来减轻大学生的就业压力。把公司招聘看成是整个公司发展过程中的一步棋,求职者便更容易把公司的需求和自己的实际结合起来,判断自己是否与企业的发展目标一致。而在面试的时候就能使自己思考问题上处在和面试人员同等的位置,提高自己求职成功的命中率。
    通常在几名候选人条件相似的情况下,具有与公司的文化相融的个性的求职者是最后的成功者。比如新东方学校招一个秘书,可能会选一个有培训教师潜质的人,而不是一个只纯粹做文秘工作的人。
    大公司有着完整的制度和良好的发展前景,大公司自然有专门的人来建立和推广自己公司的文化。小公司一样也没有,其实小公司是要等你进去后,与所有的员工一道在创业的过程中去逐步完善公司的制度,形成公司的文化。你在这里进行的是创造。小公司的招聘不像大公司那样有那么多的考试,往往是老板亲自面试你,当然也有特别的要求,如你的实习经历。但最主要的是员工的勤劳的品质,所有的小公司都特别看重这一点。企业在初创阶段,框架刚刚形成,需要所有的员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以尽量少的人力资本完成尽量多的积累。你是按照一个会计的岗位招聘进去的,但实际上却有可能让你去帮忙跑营销。周末老板和别的同事在那干活你也只好加班却不好提加班的报酬。员工的忠诚是小公司老板对求职者的重要要求之一,员工跳槽对大公司影响不大,却很容易打断小公司的整体规划。
    不论是大公司还是小公司,求职者的强烈的进取心和积极思考都被看好。职业顾问作出总结,自己发现问题并能解决问题的业员工是优秀的,老板说一声再去做的是一般员工,老板催了两次才做的就是不称职的员工了。面试的时候表现出你的上进心以及你的适应能力,是求职“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原则。
     上班:融入企业文化 
    进入公司的第一天是你正式接触公司文化的开始,也是你“从零开始”学习的起点。公司的氛围,主管的作风,同事的特点,是一个初入职场的人需细心体会,以融入公司的大环境。
    新员工在第一次接受正式培训时,培训人员就会对公司文化进行具体的介绍。公司概况的介绍是个具体的数学公式,把它运用到解题过程中才能充分理解。所以员工要在具体的工作实施过程中靠悟性去进一步的了解。培训时有机会到不同的部门从事不同的岗位,对整个公司的操作流程甚至运作模式都有所把握,这是你展示你的学习能力的时机。
    培训的目的是让新员工获得技能。大学生在学校里所学的主要是知识,在实习时是对社会的初步了解,进入公司以后工作所需的技能是要完全靠自己去练习的。培训提供了极好的缓冲期,新进大学生可以在学习的同时进行观察和思考,提出疑问,想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尽快地融入集体。
    主动对刚开始工作的大学生极为重要。主动地加班是司空见惯的。“朝九晚五”是那些成熟的公司里成熟的员工的工作描述。多花点时间去熟悉手头的工作,多做点调研以熟悉市场,是新员工的可塑性的一个表现。特别是一些时间相当较自由的工作,新员工们更需要呆在办公室,一方面让同事知道你的确在努力,另外遇到难题与他们交流比较方便。
    主动地向同事、主管请教是新员工被接受的有效手段。一进公司便使自己表现出无所不通,会让周围同事把你当作个狂妄自大的人,认为你缺乏团队精神。实际上新员工总是会遇到问题,需要和同事商量。每解决一个问题,你和同事的关系便进了一层。孤军奋战的人在公司里是不可能有立足之地,只能让一个人在单位里逐渐地孤立起来,而无法融入整个的集体。
    超越工作范围是员工主动性最突出的表现。职业顾问作出总结,雇员不会因为仅仅干好了本职工作就能得到提拔,得到提拔是因为他们主动出击。进入别的员工没有开拓的新领域,努力拼搏,取得一番成绩,这就是你在公司的地位被确立的资本,同时使你获得升职的机会。但是开拓新领域时你必须拼命,没有谁指导你,大家都没有过这方面的直接经验,你摸索的过程是你收获的过程。
    每个新员工进入公司后都要思考确定自己的发展方向。大的分类是技术研究和管理两类,但每个大类的下面有很多细分的种类。比较典型的做法是从作市场开始,结合技术研究,最终走上管理岗位。在公司里有机会从事不同的岗位是极好的锻炼。每个部门和其他部门是紧密联系的,你的个人的工作的调整是和公司的整体的策略有关的。你有了在不同部门工作的经验,那你会更在和公司策略的结合上,在与其他部门的沟通上会更有优势。这时你就能深刻体会到企业的文化内涵,为日后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最后,职业顾问提醒应届生们:公司里呆不到两年就去跳槽通常是得不偿失的行为。公司的成长是较快的,每个公司有它的特殊性,工作时间太短,了解的只是表面现象,学到的只是点滴技能,对公司的文化无从把握。这通常导致低层次的跳槽,浪费自己的时间,因为换一份工作通常又要从了解新公司的文化,掌握最基本的技能开始。
  ;

5. 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常见的心理问题

1、

焦虑心理
大学毕业生既希望谋求到理想的职业,又担心被用人单位拒之门外,担心自己在择业上的失误会造成终身遗憾,并对未来的职业生活感到心中没底,因此在就业过程中存在一定焦虑,成天想着各种不必要的担心,造成精神上紧张、忧心忡忡、烦躁不安、意志消沉,甚至产生彻夜难眠现象,行为上也表现得反应迟钝、手忙脚乱、无所适从,影响用人单位对其做出正确评价。
2、急躁心理
有的学生在整个就业期情绪始终处于亢奋状态,表现得心急如焚,有的学生东奔西跑,四面出击。因此,每年都有一些毕业生在并不完全考虑成熟的情况下就与用人单位签约,一旦发现实际情况与自己想象的不一样或发现了更好的岗位,追悔莫及,有的只好违约,给自己带来许多不必要的麻烦。
3、抑郁心理
随着“双向选择”就业制度的确立,择业竞争的加剧,大学生承受的外在压力也就相应地增多、增强,择业过程中所遭受的挫折也必然比以前更大。有的学生在就业中受挫后不能正确调整心态,表现为不思进取,情绪低落,有的甚至放弃一切积极的求职努力,听天由命,严重时甚至对外界的环境漠然置之,不与外界交往,对一切都无所谓,导致抑郁症发生。
4、自负心理
这种心理是缺乏客观地自我分析和自我评价的表现。目前在大学生人群中,“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观念还没有完全建立,在就业时有较多学生总想一步到位找到满意的职位和工作。一些大学生对自己的评价过高,认为自己知识丰富、各方面条件不错,理所当然地应该能够得到一个理想的职业。这部分毕业生总是向往高薪水、高职位、高收入,即使找不到合适的单位也不肯降低就业期望值。这种自负心理对就业的不良影响很大,常常使他们错失良机。
5、自卑心理
这种心理表现在对自己的评价过低,不能正确认识自己的优缺点。部分大学生由于屡屡受挫,对自身能力产生了怀疑;由于来自非重点高校,在面对竞争对手时缩手缩脚,不能充分向用人单位展示自己的才华;由于所学专业较冷门,对自己的前途持消极态度。这些自卑心理,对于大学生推销自我,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6、偏执心理
在就业过程中,学生的偏执心理主要表现为追求公平的偏执、高择业标准的偏执和对专业对口的偏执。大学生在面对一些不良社会风气时,有的学生不能正确对待,将自己就业的一切问题归结于就业市场不公平,给自己造成心理阴影。在就业过程中,有的学生不能及时调整就业目标,降低就业期望值,甚至宁愿不就业也不改变,有的学生不顾社会需要,无视专业的适应性,只要不能干本专业就不签约,这样的偏执心理必然减少学生就业的机会。
7、依赖心理
有的学生缺乏必要的心理素质的培养,缺乏基本的自理自立能力的锻炼,致使他们养成强烈的依赖心理,当他们不得不面对就业时,常常不知所措,只有一味地依赖学校的联系,听从家长的安排。一旦希望落空,往往会产生极大的心理落差,甚至会出现很极端的行为。
8、从众心理
学有所成、在服务社会中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是每一位即将走出大学校园的学子的美好心愿。但是,有部分大学生自我定位不够准确,对自己所学专业缺乏深入的了解,对专业的社会需求分析不透彻,并且缺乏一定的自我决断力。这样一来,这些大学生很容易追随他人的脚步,只要是社会上受追捧的职业,不管它们是否适合自己,是否与自己的专业相关,都竭力去争取。这样的付出,往往只能收获“事倍功半”的效果。这种从众心理,使部分大学生丧失了更多良好的就业机

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常见的心理问题

6. 大学生常见的就业心理问题有哪些

1、期望过高——精英情结。这种“精英情结”导致了社会价值取向的单一、对白领文化的推崇和种种不合理的职业歧视现象的出现。
2、规划不够——缺乏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尽管很多高校已经开展职业生涯教育,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普遍偏低,出现就业心理问题的大学生这方面尤为明显。
3、约束太多——不合理信念。大学生求职中存在许多不合理的信念,这些不合理信念一旦存在头脑中,就会影响顺利就业。

扩展资料:
大学生心理危机的预防:
1、构建完善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培养健全的人格,是预防心理危机的根本途径。
2、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丰富大学生心理学知识,增强他们心理保健意识,端正他们对心理咨询的看法,引导他们主动寻求帮助,缓解负性的情绪,避免因心理问题加重而导致心理危机的发生。
3、开展心理素质训练,提升大学生心理调适能力,通过各种途径锻炼他们的意志、训练他们的心理素质,使他们保持心理健康。
4、开展大学生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工作,通过各种辅导形式,对大学生的独立生活及社会环境的适应、学习与社会工作关系的处理、人际交往的适应、恋爱问题的处理等多方面进行指导与帮助。
5、重视并开展大学生心理咨询工作,通过语言、文字等媒介,给咨询对象以帮助、启发和教育,解决其在学习、工作、生活、疾病、康复等方面出现的心理问题。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大学生心理健康

7. 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常见的心理问题有哪些

大学生是风华正茂的年轻人,其生理、心理均趋向成熟。但由于受人际关系不良、经济困难、失恋、学业受挫等影响,常造成心理障碍。根据一项以全国12.6万大学生为对象的调查显示,约20.23%的人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某大学学工部两次对入学新生进行全面的心理测查,结果表明,25%的学生存在程度不同的心理障碍。据统计,因各种心理疾病而休、退学的大学生人数已占总休、退学人数的50%左右。引起大学生心理障碍的主要原因有:
1.难以适应生活环境的转变
刚入学的大学生要顺利度过生活环境的转变期,应从小事做起,从眼前做起,利用每一件小事和每一个机会锻炼自己独立生活、独立工作的能力。
2.学习紧张与竞争压力造成心理负担过重
经过高考拼杀的学生带着良好的感觉进入大学校园之后,突然发觉自己站在“山顶”的感觉没有了。在高手如云的集体内,昔日那种“鹤立鸡群”的优越感已荡然无存,“众星捧月”的地位变了,无形中在心理上产生了一种失落感。
因此,老师和家长要教育他们正视现实,认识到考上大学只是人生征途中的一次胜利,今后的路还很长。从一进校门起,新的竞争又宣告开始,大家又站到了新的起跑线上。因此入校后短暂的兴奋之后就应当及时冷静、认真地分析利弊,正确认识自我,踏踏实实走自己的路。
3.人际关系失调造成社交障碍
交往过程中出现的回避型人格障碍。其特点是:心理自卑,行为畏缩,面对挑战采取逃避态度或无力去应付。想与人交往,又怕被人拒绝、嫌弃。想得到别人的关心与体贴,又害羞不敢与人接近。不与人交往并非出于自愿,内心矛盾重重。
消除社交障碍主要是学会正确评价自己,增加自信,消除自卑和恐惧。不然,对自己的神态举止尤其敏感,生怕在别人面前出丑、失态,反而使自己在别人面前感到异常紧张。社交障碍是一种恐惧心理的自我加强过程。恶性循环一旦形成,恐惧愈演愈烈,最后严重影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有这种问题的同学要大胆一些,多参加集体活动,并敢于抛头露面。
4.理想、目标落空造成内心困惑
进入大学后,学习失去了中小学时的动力,又不可避免地接触到了社会市侩、阴暗的一面,习惯于只读圣贤书的学子们在现实面前感觉到困惑。
针对这种情况应该引导学生明确学习方向,实现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转变。大学学习的目的是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提高自身的素质。实现这一目标就要从学好专业课,提高专业技能,培养高尚道德情操,锻炼组织社交能力,提高身体和心理素质等多方面去努力。在学习内容上注意寻找自己的学习兴趣,除完成正常的学习任务外,应根据自己的兴趣养成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研究问题的习惯,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和自主性。
5.情感受挫促成心灵苦闷
时下的大学校园,恋爱已是公开的秘密,部分大学生匆匆加入“恋爱族”,由于对爱或被爱缺乏正确的理解,往往饱受失恋之苦,但又难以自我调适,轻者陷入情感的旋涡难以自拔,重者则会痛不欲生,寻死觅活,甚至导致精神失常、自杀等严重后果。
谈恋爱是一种审美,一旦双方产生了恋情,要沉着、冷静、理智地对待,既应珍视纯洁的感情,又不能任其发展,注意适度控制,正确处理恋爱与学业的关系。对于单相思和失恋者,要注意做好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教育他们恋爱是以双方自愿为原则的,把他们的注意力转移到学习上来。

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常见的心理问题有哪些

8. 大学生常见的就业心理问题有哪些?

大学生是风华正茂的年轻人,其生理、心理均趋向成熟。但由于受人际关系不良、经济困难、失恋、学业受挫等影响,常造成心理障碍。根据一项以全国12.6万大学生为对象的调查显示,约20.23%的人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某大学学工部两次对入学新生进行全面的心理测查,结果表明,25%的学生存在程度不同的心理障碍。据统计,因各种心理疾病而休、退学的大学生人数已占总休、退学人数的50%左右。引起大学生心理障碍的主要原因有:
1.难以适应生活环境的转变
刚入学的大学生要顺利度过生活环境的转变期,应从小事做起,从眼前做起,利用每一件小事和每一个机会锻炼自己独立生活、独立工作的能力。
2.学习紧张与竞争压力造成心理负担过重
经过高考拼杀的学生带着良好的感觉进入大学校园之后,突然发觉自己站在“山顶”的感觉没有了。在高手如云的集体内,昔日那种“鹤立鸡群”的优越感已荡然无存,“众星捧月”的地位变了,无形中在心理上产生了一种失落感。
因此,老师和家长要教育他们正视现实,认识到考上大学只是人生征途中的一次胜利,今后的路还很长。从一进校门起,新的竞争又宣告开始,大家又站到了新的起跑线上。因此入校后短暂的兴奋之后就应当及时冷静、认真地分析利弊,正确认识自我,踏踏实实走自己的路。
3.人际关系失调造成社交障碍
交往过程中出现的回避型人格障碍。其特点是:心理自卑,行为畏缩,面对挑战采取逃避态度或无力去应付。想与人交往,又怕被人拒绝、嫌弃。想得到别人的关心与体贴,又害羞不敢与人接近。不与人交往并非出于自愿,内心矛盾重重。
消除社交障碍主要是学会正确评价自己,增加自信,消除自卑和恐惧。不然,对自己的神态举止尤其敏感,生怕在别人面前出丑、失态,反而使自己在别人面前感到异常紧张。社交障碍是一种恐惧心理的自我加强过程。恶性循环一旦形成,恐惧愈演愈烈,最后严重影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有这种问题的同学要大胆一些,多参加集体活动,并敢于抛头露面。
4.理想、目标落空造成内心困惑
进入大学后,学习失去了中小学时的动力,又不可避免地接触到了社会市侩、阴暗的一面,习惯于只读圣贤书的学子们在现实面前感觉到困惑。
针对这种情况应该引导学生明确学习方向,实现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转变。大学学习的目的是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提高自身的素质。实现这一目标就要从学好专业课,提高专业技能,培养高尚道德情操,锻炼组织社交能力,提高身体和心理素质等多方面去努力。在学习内容上注意寻找自己的学习兴趣,除完成正常的学习任务外,应根据自己的兴趣养成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研究问题的习惯,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和自主性。
5.情感受挫促成心灵苦闷
时下的大学校园,恋爱已是公开的秘密,部分大学生匆匆加入“恋爱族”,由于对爱或被爱缺乏正确的理解,往往饱受失恋之苦,但又难以自我调适,轻者陷入情感的旋涡难以自拔,重者则会痛不欲生,寻死觅活,甚至导致精神失常、自杀等严重后果。
谈恋爱是一种审美,一旦双方产生了恋情,要沉着、冷静、理智地对待,既应珍视纯洁的感情,又不能任其发展,注意适度控制,正确处理恋爱与学业的关系。对于单相思和失恋者,要注意做好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教育他们恋爱是以双方自愿为原则的,把他们的注意力转移到学习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