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枬森的人物简介

2024-05-18 18:20

1. 黄枬森的人物简介

黄枬森(huáng nán sēn,黄楠森),男,原名黄述烈,1921年11月29日出生于四川省富顺县,2013年1月24日在北京因病逝世。黄枬森是中国当代著名哲学家、哲学史家、哲学教育家、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科和人学学科的开创者、北京大学资深教授、北大哲学系哲学教育终身成就奖获得者。 2013年1月24日20时35分,黄枬森先生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92岁。 2013年2月1日上午9时,在八宝山殡仪馆东礼堂举行遗体告别仪式。

黄枬森的人物简介

2. 黄枬森的介绍

黄枬森(1921.11.29~2013.01.24),男,又名黄楠森,原名黄述烈,四川省富顺县人,当代著名哲学家、哲学史家、哲学教育家、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科和人学学科的开创者、北京大学资深教授、北大哲学系哲学教育终身成就奖获得者。

3. 黄枬森的个人荣誉

1983年,被评为北京市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1996年,被评为北京大学优秀党员标兵;2001年,被评为北京大学师德模范;2008年,获北京大学蔡元培奖。2012年10月,获北京大学哲学教育终身成就奖。 2012年10月27日上午,在北京大学哲学系百年庆典仪式上,为了弘扬学术、彰显思想传承和创造,黄枬森、张世英、杨辛、汤一介四位老教授被授予“北京大学哲学教育终身成就奖”,并获奖励每人50万元,以表彰他们长期以来为哲学教育和研究所做出的突出贡献。

黄枬森的个人荣誉

4. 黄枬森的人物访谈

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的哲学,是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哲学,也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随着时代的发展、实践的推进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进展,如何构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形态、创新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就成为学者们热烈讨论的问题。记者近日(2011年8月)就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创立的成因、创新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途径和方法等问题采访了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黄枬森。记者:当下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讨论很多。有人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实践和思维的方法,不需要体系;有人主张用全新的体系取代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体系;有人主张改造传统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体系。我们应该怎样认识这一问题?黄枬森:思想体系是任何一门科学都不能缺少的东西,是任何学科建设都不能回避的问题,哲学也不例外。在人类科学史上,一门新科学的诞生至少需要具备三个条件:明确的对象、真实的内容和合理的思想体系。这三个条件是互相联系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使空想社会主义成为科学,也结束了哲学的前科学历史,使哲学成为科学。但其创始人马克思和恩格斯没有自觉地构建完整的科学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体系,只是在著作中包含了其哲学思想体系的基本内容。马克思和恩格斯最初自觉地提出的是历史唯物主义;至于辩证唯物主义,只是作为世界观前提蕴涵于历史唯物主义之中。自觉地构建完整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体系——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20世纪30年代初在苏联完成的。苏联哲学家们根据马克思、恩格斯、狄慈根、普列汉诺夫、列宁等人的观点构建起这一体系。由于社会主义在苏联、中国以及世界各地取得胜利,这个体系在世界范围内获得高度认可。随着世界社会主义低潮的出现,这个体系又失去了昔日的地位。在今天的中国,大多数人仍然认可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但理论界对此持异议的也大有人在,认为它不符合马克思的思想,也不符合科学。有人试图以历史唯物主义取代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地位,有人试图以实践唯物主义甚至以实践本体论或实践一元论来取代辩证唯物主义的地位。这实际上取消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否定了现实世界及其规律的客观存在。对于传统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体系,我们以明确的对象、真实的内容和合理的思想体系三个条件来考察它,基本上是合格的。它由三个部分构成:世界观、认识论和历史观。三者的对象都很明确,三者之间的关系也很清楚。世界观是哲学总体,历史观和认识论是其分支,是部门哲学(人类社会历史与认识现象都是世界内的部分)。它的所有内容都是以人类实践和科学原理为依据、经过实践反复检验的,而且承诺继续接受实践检验,并在实践的检验中不断修正和发展。它从世界观开端,世界观又以物质范畴为开端,从抽象到具体、从简单到复杂逐步展开,基本上呈现出一个合理的思想结构。应该说,苏联哲学家们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构建了基本上科学的思想体系,基本完成了哲学从前科学向科学的转变。但是,作为一个科学的哲学体系,它并不是无懈可击的。就内容看,传统体系强调批判西方现代资产阶级哲学及其在科学研究中的影响,忽视了西方哲学发展中的积极因素,忽视了从现代科学发展中吸取西方哲学因素来丰富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思想体系上也有一些不合理的地方,比如实践、意识、认识这些内容应该摆在历史观之后或之中,然而在这个体系中它们都在历史观之前。今天,我们应自觉构建一个更加科学严密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体系。为此,不应该完全抛弃原有体系、另立门户,而应采取认真分析的态度,保留其科学基础,修正其不科学之处,补充其缺失,使之更加真实、更加完整、更加严密。记者:马克思曾说,真正的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那么,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应当怎样对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进行创新,使它更加科学严密?黄枬森: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创新要与时代及其精神的变化发展相一致。如果说真正的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那么,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体系的创新就绝不仅是对一些哲学范畴的取舍和范畴顺序的安排。如果没有新颖的科学内容,仅仅在形式上做文章,是无济于事的。新颖的科学内容要到各方面去探寻。从对时代的研究中去探寻。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至今已经过去一个半世纪了,人类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出现了许多新鲜事物,如知识经济、网络经济、经济全球化等,各种意识形态和文化形态既争夺市场和阵地又互相渗透。如何从哲学上认识和对待这些现象,如何准确把握时代精神,是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必须回答的。从对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研究中去探寻。自古代到近代,哲学与自然科学的关系非常密切,许多伟大的哲学家同时是自然科学家。但到了现代,由于自然科学的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分工越来越细,要精通多门学科越来越难,哲学与自然科学的距离也就拉大了。但哲学作为世界观绝不能离开自然科学,以自然科学的成果来支撑世界观、丰富和发展世界观是不能回避的问题。创新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就必须以现代自然科学如相对论、量子力学、系统科学、生命科学等成果的哲学概括作为基础。从外国哲学与中国哲学的发展中去探寻。马克思主义哲学必须以其他学派的哲学作为自己的思想资料并从中吸取营养。对于西方哲学特别是当代西方哲学、中国哲学特别是传统中国哲学中哪些理论、哪些观点可以经过改造而融入马克思主义哲学之中,是当前构建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体系不能回避的问题。记者:您对创新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架构是如何认识的?黄枬森:我认为,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理论框架可以由六个部分组成:世界观、历史观、人学、认识论、价值论和方法论。其中,世界观是整体,其他五部分均是分支。世界观就是哲学本身,其他五部分均属部门哲学。如果更细一点分层,这六部分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是世界观,第二层是历史观和人学,第三层是认识论、价值论和方法论。这六部分的顺序是按照从抽象到具体、从简单到复杂的原则安排的,每一部分的内容也是按这一原则安排的。这样的安排有几点好处:学科对象明确。哲学的对象在历史上是不明确的,问题主要在于哲学家所说的对象五花八门、莫衷一是。但是,两千多年以来中外哲学家们实际上还是有一个共同的对象,即一切事物存在的最后根据。马克思主义认为,最后的根据就是世界的整体性和一般性,因此,它的对象就是无所不包的物质世界即宇宙,研究这一对象的学问就被称为世界观或宇宙观。部门哲学地位明晰。选择历史观、人学、认识论、价值论和方法论作为世界观的部门哲学,共同构成一个思想体系,主要出于两个理由:一是它们在学科分类中具有重要地位,二是符合学科发展的实际需要和实际可能。从学科分类来讲,自然哲学、社会哲学、精神哲学都很重要,但自然哲学的内容与世界观的内容有很大重复,没有必要重复这些内容;历史观就是社会哲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部门哲学,不可缺少;精神哲学很需要,但研究很差,难于形成部门哲学;人学是过去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一个薄弱环节,但经过几十年研究,已经形成了人学的思想体系,就是说它成为部门哲学的条件已经成熟。人有三种基本活动,即改造世界的活动、认识世界的活动和评价世界的活动。以这三种活动作为研究对象的部门哲学,就是实践论、认识论和评价论。实践论的大部分内容已在历史观和人学中论述,再列为部门哲学似无必要。认识论过去已成为部门哲学,现在显然应该保留。研究评价活动的价值论过去为理论界所忽视,近年来成为热门学科,应该而且有条件进入部门哲学之列。价值论涵盖美学与伦理学,而且美学与伦理学均已成为专业目录中的二级学科,就没有必要列入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了。方法论过去一直被公认为辩证唯物主义的一部分,常与世界观并列,即辩证法,但实际上它并不是方法论,而是世界观本身的一部分。世界观包括物质观、时空观、发展观等部分,辩证法即为发展观。世界观一方面是理论,而被运用来指导人的活动时就是方法,不仅发展观是方法,物质观、时空观也是方法,所以在原来的辩证唯物主义理论体系里并不存在真正的方法论。学科组成顺序合理。这些组成部分的顺序以及每一部分内部原理的顺序之所以按从抽象到具体、从简单到复杂安排,是因为这种安排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符合人类认识的规律。叙述的顺序从易到难,也易于为人所接受。名称确切。马克思主义哲学最确切的名称应当是辩证唯物主义。用“辩证”来描摹马克思主义唯物主义确实是十分确切的,因为辩证的可以概括那些与直观的、机械的、形而上的等特征相反的特征。哲学的核心是世界观,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称作辩证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就足以代表马克思主义的全部哲学。至于其他部门哲学也应顺理成章地叫做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等等。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而时代及其精神总是不断发展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及其体系理应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发展。世界上不存在一劳永逸、一成不变的绝对完美的封闭的哲学体系,我们只能不断地探索更加真实、更加完整、更加严密的科学的哲学体系。

5. 黄森的人物生平

1936年2月参加革命,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任八路军120师宣传部干事、358旅宣教干事、二支队编辑股长等职。1945年任吉林延边军分区政治部组织科科长。1946年任吉东分省委组织科科长、吉林省委组织部组织科科长。1949年后任中南局组织部科长、处长、副秘书长等职。1955年后历任中央书记处第三办公室研究员、中央工业交通工作部基层工作处处长、中央交通工作部办公厅主任、华北局宣传部秘书长。“文化大革命”开始后被停止工作,1969年1月恢复工作。1972年起历任北京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北京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兼北京日报社党委书记、代总编辑。1981年起历任中央文献研究室综合组组长,全国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办公室主任,全国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1998年4月离职休养。黄森是第六、七、八届全国政协委员。因病医治无效,于2010年3月16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0岁。

黄森的人物生平

6. 黄枬森的人名故事

黄枬森,即“黄楠森”。由于20世纪90年代以及进入21世纪后头几年,电脑字库里没有“枬”字,因此很长一段时间在报刊、网络上两种写法同时存在,致使一些不了解缘由的人以为“黄枬森”与“黄楠森”是两个人。随着电脑和网络字库收入汉字的增加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身份证管理的日益规范,“黄楠森”的写法已经不再使用。

7. 黄枬森的个人作品

 ○《群众路线——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著作 1958年由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哲学笔记〉注释》 主编 1981年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获1987年国家教委优秀教材奖、1989年北京市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哲学笔记〉与辩证法》 著作 1984年由北京出版社出版○《问题中的哲学》 主编 1985年由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哲学的足迹》 著作 1987年由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马克思主义哲学史》(3卷本) 主编 1987年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获1992年国家教委优秀教材奖)○《马克思主义哲学史》(8卷本) 主编 1989~1996年由北京出版社出版(其中第六、七卷获北京市1991年优秀成果特等奖;第一、二、三卷获北京市1994年优秀成果特等奖;全书获1997年“五个一工程”奖、“吴玉章”奖一等奖,1999年首届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优秀成果一等奖。)○《列宁传》 合著 1989年由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人学词典》 主编 1991年由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出版○《哲学概念辨析辞典》 主编 1993年由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西方人全学说》 合作主编 1994年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马克思主义哲学史》(教材) 主编 1998年由高教出版社出版(获2001年教育部优秀教材二等奖)○《人学的足迹》 著作 1999年由广西人民出版社出版○《黄枬森自选集》 著作 1999年由重庆出版社出版○《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研究》 主编 1999年由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获2000年北京市优秀成果一等奖、2002年吴玉章优秀成果一等奖)○《人学原理》 主编 2000年由广西人民出版社出版○《邓小平理论的哲学基础研究》 主编 2004年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邓小平理论与当代中国哲学》 主编 2005年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和黑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黄枬森自选集》 著作 2005年由学习出版社出版○《哲学的科学之路》 著作 2005年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人学原理》 合著 2005年北京出版社出版○《人学理论与历史》 主持编辑(3卷本:《中国人学观念史》、《中国人学思想史》、《人学原理》)2005年由北京出版社出版集团出版○《哲学的科学化》 著作 2008年6月由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人学的科学之路》著作 2011年3月由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研究》(全书四部:第一部《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当代构建》(上、下册),第二部《时代精神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第三部《现代科学技术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第四部《中西哲学的当代研究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 主持编辑 2011年7月由人民出版社出版○《黄枬森文集》(八卷) 著作 2011年11月由中央编译出版社陆续出版 在报刊发表论文300多篇、评论文章300多篇。论文《必须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刊登于《北大学报》1998年第2期),获1999年度“五个一工程奖”。

黄枬森的个人作品

8. 黄森的介绍

黄森1920年9月生于印度尼西亚,祖籍广东省郁南县。原全国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1广东郁南县连滩镇珠岗村人,出生于印度尼西亚西加里曼丹,父亲黄进发是位爱国华侨。中国共产党党员,原全国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原全国政协文史办公室主任,原中国文史出版社社长,原中国现代史学会副监事长、顾问。第六、七、八届全国政协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