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财政预算的基本原则。

2024-05-18 22:19

1. 简述财政预算的基本原则。

(一)真实性原则
真实性原则,是指各级财政总预算会计在日办理财政各项收支、资金调拨和往来款项的会计核算工作,必须以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和证明经济业务的合法凭证为依据,如实反映政府(会计主体)财政收支预算执行情况和结果,切实做到内容真实、数字准确、资料可靠、项目完整、手续完备。
(二)相关性的原则
相关性原则,是指总预算会计信息,应当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的要求,满足国家宏观经济决策和管理体制的需要,满足上级财政部门和本级政府财政强化预算管理和预算监督的需要。
(三)可比性原则
可比性原则,是指总预算会计和单位预算会计的会计核算必须符合国家统一规定,提供相互可比的会计核算资料。
可比性要求各地区、部门和单位在选择会计处理方法时,应按照财政部公布的会计制度规定的会计处理方法进行;在会计报告时,应按照国家的统一规定的会计指标和计算方法处理,以便不同的地区、部门和单位的会计信息相互可比。
(四)统一性原则
统一性原则,是指各级财政总预算收支编列标准,应力求一致,所有政府性财政收支均应编入国家预算之内,进统一核算和管理,避预算之外,有收支。

扩展资料
预算的基本程序有四个阶段:编制、审批、执行和决算。在编制阶段(新预算年度开始之前),预算管理部门确定财政支出总额,再按部门确定最初的分配方案,各支出部门(职能部门)对最初方案提出反馈意见之后,再编制预算草案。
预算管理部门与各支出部门之间经过几个来回的修改与反馈,形成最终的预算草案,进入审批程序。在审批阶段,立法机关首先审定总体预算规模,再由专门的委员会对预算草案逐项审查并提出审查意见,经立法机关批准后,成为正式财政预算,并成为具有法律效力的文件。
在执行阶段,各收入机关依法及时、足额地完成财政收入计划,预算管理部门根据预算对政府所属的职能部门拨款,各职能部门根据拨款履行其相应的政府职能。
在决算阶段(预算年度结束之后),各职能部门和预算单位对执行结果进行总结,编制决算,经预算管理部门汇总后,交立法机关审计和审批。
在预算形成与执行的过程中,财政部门是编制预算、预算拨款和预算监督管理的政府职能机构。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财政预算

简述财政预算的基本原则。

2. 简单题:编制财政预算的原则是什么

 
编制财政预算的原则


答:第一,及时性原则。即各级政府,各部门,各单位都应按照国务院规定的时间编制预算草案。

  第二,复式预算原则,复式预算即把预算年度内的全部财政收支,按收入来源和支出性质不同,分别编制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预算,一类为经常性预算,另一类为资本性预算。经常预算主要包括政府一般行政经费支出,其收入来源主要是包括税收收入。资本预算主要包括政府的各项资本性支出,如政府对国有企业的投资,对公共工程的投资,其收入来源为国债收入和国外借款收入。

  我国实行复式预算。国际以管理者和资产所有者身份取得的一般性收入,和用于维持政府活动的经常费用,保障国家安全,发展文化卫生等各项公共开支,类为经常性预算,国家特定用于建设方面的某些收入和直接用于国家建设方面的支出,列建设性预算。

  第三,平衡性原则,即预算编制时,中央政府公共预算不列赤字,地方政府预算要坚持以量入未出,收支平衡的原则编制,不列赤字。

  第四,真实性原则,即政府预算必须真实可靠,预算收支数额不允许虚列冒估。性质不同的预算收支应严格区分,不能随意混淆。预算中的预计数应尽量准确的反应出可能出现的结果。对于非确定性的存在,还应有应对突发事件的机制,即建立政府预算的后备金各级预算的预备费。

  第五,合理性原则。即预算编制中必须从全局出发,区别轻重缓急,保证重点,兼顾一般,促进国民经济和各项事业的协调发展。

3. 行政单位预算管理的内容包括

行政单位预算管理的内容包括?现行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级次分为三级,即:
1.一级预算单位。
它直接向同级财政部门编报预算,领拨缴销预算资金。有些一级预算单位,同时负责核定所属单位预算,向所属单位转拨汇缴预算资金,也称为主管预算单位。
2.二级预算单位。
它向上一级预算单位或上级预算单位编报预算,领拨缴销预算资金,并负责核定所属单位的预算,向所属单位转拨汇缴预算资金。
3.三级预算单位,也称基层预算单位。
它向二级预算单位或直接向一级预算单位编报预算,领拨缴销预算资金,没有所属预算单位。
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包括全额预算管理、差额预算管理和自收自支管理。
1.全额预算管理:即没有稳定的经常性业务收入或收入较少的(一般占单位经常性支出的百分之三十以下),各项支出全部或主要由国家预算拨款供应的单位,实行全额预算管理。
2.差额预算管理:指有一定数量的稳定的经常性业务收入,但还不足以解决本单位的经常性支出,需要财政补助的事业单位,则实行差额预算管理。
3.自收自支管理:即有稳定的经常性收入,可以解决本单位的经常性支出,但尚未具备企业管理条件的事业单位,实行自收自支管理。

行政单位预算管理的内容包括

4. 单位预算的单位预算的编制原则

单位预算的编制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单位预算的编制原则一般是:(1)必须以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以及各项法律法规为依据。(2)必须以本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为基础。(3)必须以收支平衡、略有结余为准则。(4)必须遵循完整性原则。(5)必须遵循真实性原则。(6)统一性原则。(7)年度性原则。要求各事业单位的预算必须按财政年度进行编制。(8)讲政治的原则。

5. 属于政府预算编制原则的是

法律分析:采购单位在编制政府采购预算时,应遵循以下几个基本原则:
(一) 政策性原则。各项事业的发展计划和行政任务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作为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重要内容之一的政府采购预算编制,必须体现国家有关方针、政策。采购单位在编制政府采购预算过程中,应当以国家有关方针、政策和各项财务制度为依据,根据完成事业计划和行政工作任务的需要,正确处理需要与可能的矛盾,保证重点,兼顾一般,实事求是地编制预算。
(二) 实用性原则。采购单位在安排政府采购预算项目时,要精打细算,不要贪大求洋,应在满足工作需要的前提下,适当超前,也要避免不考虑发展而导致项目刚投入使用即落后,造成浪费。
(三) 可靠性原则。采购单位的政府采购预算和单位的财务预算一样,一经批准,便要严格执行,一般不能调整。因此采购单位在编制政府采购预算时,既要把根据事业发展需要应该采购的项目考虑好,还应该注意政府采购资金的来源是否可靠,有无保证,不能预留缺口。
(四) 完整性原则。采购单位在编制政府采购预算时,必须将采购单位取得的财政拨款和其他各项收入以及各项支出形成的政府采购项目,完整、全面地反映在单位预算中,不得在预算之外,另留收支项目。
(五) 统一性原则。采购单位在编制政府采购预算时,要按国家统一设置的预算表格和统一口径、程序以及统一的计算方法填列有关数字指标。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 
第二条 预算、决算的编制、审查、批准、监督,以及预算的执行和调整,依照本法规定执行。
第十五条 国家实行中央和地方分税制。
第十六条 国家实行财政转移支付制度。财政转移支付应当规范、公平、公开,以推进地区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主要目标。
财政转移支付包括中央对地方的转移支付和地方上级政府对下级政府的转移支付,以为均衡地区间基本财力、由下级政府统筹安排使用的一般性转移支付为主体。
按照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的规定可以设立专项转移支付,用于办理特定事项。建立健全专项转移支付定期评估和退出机制。市场竞争机制能够有效调节的事项不得设立专项转移支付。
上级政府在安排专项转移支付时,不得要求下级政府承担配套资金。但是,按照国务院的规定应当由上下级政府共同承担的事项除外。

属于政府预算编制原则的是

6. 行政单位预算的基本原则

行政单位预算是财政总预算的基础,它是党和国家方针政策和社会发展战略在行政单位预算中的体现,是单位行政正常开展业务活动的重要经济保证。因此,为保证预算编制的质量,在编制预算中,要遵循下列原则: 行政单位在编制预算时,特别对项目预算的编制要遵循绩效性原则。在编制预算时,要对项目的投资作可行性评估,根据成本一效益的考核标准,衡量项目的可行性,决定方案取舍,发挥预算资金支出效益的最大化作用,避免浪费或损失的发生。

7. 简述财政预算的基本原则。

(一)真实性原则
真实性原则,是指各级财政总预算会计在日办理财政各项收支、资金调拨和往来款项的会计核算工作,必须以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和证明经济业务的合法凭证为依据,如实反映政府(会计主体)财政收支预算执行情况和结果,切实做到内容真实、数字准确、资料可靠、项目完整、手续完备。
(二)相关性的原则
相关性原则,是指总预算会计信息,应当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的要求,满足国家宏观经济决策和管理体制的需要,满足上级财政部门和本级政府财政强化预算管理和预算监督的需要。
(三)可比性原则
可比性原则,是指总预算会计和单位预算会计的会计核算必须符合国家统一规定,提供相互可比的会计核算资料。
可比性要求各地区、部门和单位在选择会计处理方法时,应按照财政部公布的会计制度规定的会计处理方法进行;在会计报告时,应按照国家的统一规定的会计指标和计算方法处理,以便不同的地区、部门和单位的会计信息相互可比。
(四)统一性原则
统一性原则,是指各级财政总预算收支编列标准,应力求一致,所有政府性财政收支均应编入国家预算之内,进统一核算和管理,避预算之外,有收支。

扩展资料
预算的基本程序有四个阶段:编制、审批、执行和决算。在编制阶段(新预算年度开始之前),预算管理部门确定财政支出总额,再按部门确定最初的分配方案,各支出部门(职能部门)对最初方案提出反馈意见之后,再编制预算草案。
预算管理部门与各支出部门之间经过几个来回的修改与反馈,形成最终的预算草案,进入审批程序。在审批阶段,立法机关首先审定总体预算规模,再由专门的委员会对预算草案逐项审查并提出审查意见,经立法机关批准后,成为正式财政预算,并成为具有法律效力的文件。
在执行阶段,各收入机关依法及时、足额地完成财政收入计划,预算管理部门根据预算对政府所属的职能部门拨款,各职能部门根据拨款履行其相应的政府职能。
在决算阶段(预算年度结束之后),各职能部门和预算单位对执行结果进行总结,编制决算,经预算管理部门汇总后,交立法机关审计和审批。
在预算形成与执行的过程中,财政部门是编制预算、预算拨款和预算监督管理的政府职能机构。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财政预算

简述财政预算的基本原则。

8. 全面预算管理的意义和原则是什么

      导语:全面预算管理是指企业为了实现战略规划和经营目标,对预定期内的经营活动、投资活动和筹资活动。通过预算的方式进行合理的规划、预计、测算和描述,并以预算为标准,对其执行过程与结果进行计量、控制、调整、核算、分析、报告、考评和奖惩等一系列管理活动的总称。
         全面预算管理的意义和原则是什么            一、实施全面预算管理的意义 
          1.明确企业的经营目标 
         通过全面预算编制确定企业的经营目标,并通过预算实施和预算控制,确保经营目标的实现。
          2.全面预算是企业组织日常生产经营的依据 
         一方面企业围绕预算目标组织日常生产经营,另一方面全面预算也对企业经营活动能进行有效的监督与控制,通过对预算执行偏离项目的分析,找出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来有效地分散企业的经营风险。
          3.促进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 
         通过划分企业内部各单位、各部门的管理责任和管理权限,明确其在实现企业各项经营指标中应承担的责任,促进其不断地优化业务流程,改进管理方式、方法,最终提高其综合经营管理水平。
          二、全面预算管理组织保证 
          1.企业全面预算管理委员会 
         全面预算管理是企业全员及全过程参与的一项重要工作,因此需要成立一个高层次机构来拟订企业年度经营目标,协调、解决有关方面在编制预算时可能发生的各种问题,并对企业的全面预算进行初步审查。这个机构称之为全面预算管理委员会,其将初审后的全面预算报董事会,并对董事会负责。预算管理委员会一般由企业相关的中高层管理人员组成,委员会主任由企业董事长或总经理担任,副主任由相关的经理级高层成员担任,委员由相关的中层管理人员担任。
          2.预算管理办公室 
         预算管理委员会下设预算管理办公室,负责全面预算管理的组织协调、预算审查和下达、调整及预算执行情况、检查及分析等具体日常工作。预算管理办公室一般设在财务部门,由财务部门负责人兼任办公室主任。
          三、全面预算的编制原则、内容、程序、方法 
          1.编制原则 
         实践证明,全面预算的编制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即坚持权责对等,确保切实可行,围绕经营战略实施;坚持以收定支,实行总量平衡; 坚持积极稳健,加强预算风险控制;坚持奖惩分明,强化预算考核,实行与经济利益挂钩,确保预算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2.编制内容 
         全面预算管理是采用价值形式对企业经营活动进行预测、决策和目标控制的管理方式。全面预算是在企业战略目标的指引下,在对未来环境预测的基础上,以货币或其他计量形式反映企业预算期内生产经营、投资决策、资产运作等活动的具体计划安排。业务预算、资本预算、筹资预算和财务预算共同构成企业的全面预算。
         业务预算:业务预算是反映预算期内企业可能形成现金收付的生产经营活动(或营业活动)的预算,一般包括销售或营业预算、生产预算、制造费用预算、产品成本预算、营业成本预算、采购预算、期间费用预算等,企业可根据实际情况具体编制。
         资本预算:资本预算是企业在预算期内进行资本性投资活动的预算,主要包括固定资产投资预算、权益性资本投资预算和债券投资预算。
         筹资预算:筹资预算是企业在预算期内需要新借入的长短期借款、经批准发行的债券以及对原有借款、债券还本付息的预算,主要依据企业有关资金需求决策资料、发行债券审批文件、期初借款余额及利率等编制。企业经批准发行股票、配股和增发股票,应当根据股票发行计划、配股计划和增发股票计划等资料单独编制预算。股票发行费用,也应当在筹资预算中分项作出安排。
         财务预算:财务预算主要以预计现金流量表预算、预计资产负债表和预计损益表等形式反映。
          3.编制程序 
         企业编制预算,一般遵循“自上而下、自下而上、上下结合、分级编制、逐级汇总”的程序进行。全面预算涵盖企业生产、经营和建设等各个环节,一切经济活动全部纳入全面预算管理。
         企业要根据预算总体目标,将业务层层分解成最小的业务单位(以下简称预算单位)进行预算编制,企业的预算案是在各预算单位层层合并汇总基础上编制而成。每个预算单位根据确定好的预算编制基础,即依据企业的远期发展战略目标和近期的经营目标,企业有关定额、费用标准、物价水平、上年实际执行情况等资料进行编制。
          4.编制方法 
         全面预算的编制方法可以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分别采用零基预算、弹性预算、滚动预算等编制方法。
          四、全面预算的执行、控制与分析 
         企业预算一经批准下达,各预算单位就必须认真组织实施,将预算指标层层分解,落实到内部各部门、各单位、各环节和各岗位,形成全方位的全面预算执行责任体系。企业要定期对预算的执行情况进行分析。对于预算执行中发生的'新情况、新问题及出现偏差较大的重大项目,企业预算管理委员会要责成有关预算执行单位查找原因,提出改进经营管理的措施和建议。企业董事会应定期召开会议检查、分析预算执行情况,促进企业完成预算目标。
          五、全面预算的调整 
         企业正式下达执行的年度预算,一般不予调整。企业在执行中由于市场环境、经营条件、政策法规等发生重大变化,致使预算的编制基础不成立,或者将导致预算执行结果产生重大偏差的,可以调整预算,一般只在每年的年中调整一次预算。
          六、全面预算的考核 
         企业只有严格考核,才能确保预算的执行。年度终了,企业应对各预算单位进行双考核,不仅要考核经营业绩,同时也对其预算编制的准确性进行考核。企业全面预算考核应当与企业员工的经济利益挂钩,特别是应与预算单位负责人的奖惩挂钩,并作为企业内部人力资源管理的参考依据。
         全面预算管理,是现代企业科学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个重要管理工具。目前企业全面预算管理在企业应用尚处于初级阶段,预算编制大部分工作手工完成,没有一个好的信息化平台来实现全面预算的动态管理,预算的组织架构还不够完善,预算编制的准确性也需亟待提高。这些就需要我们在企业的实际工作中不断进行探索、总结和提高。